不管郑老二说了多少废话,说多少条条框框的废话,其实大家都没有听进去,只是觉得能免费上学就好了。
一会儿会儿,村里适龄小朋友大都报名了,不过基本上都是十岁以下的,十岁以上的只有两三个,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已经可以帮家里做一些事情了。
郑老二也不强求,他心里其实有很多的想法,只是现在缺钱不能实现而已。
最后报名的有二十三个,其中二十个都是十岁以内的,六七岁的占一半。
和大家说好了上学时间,第二天开始辰时之前到学堂。大概就是七点钟的样子。
本来不想定这么早的,觉得小朋友要多一些睡眠,但考虑到古代的晚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都睡得比较早,到这个点也能睡够十个小时。
反正现在也是夏天,早上能起得来,大不了冬天的时候再改个冬时制,反正万事校长说了算。
是的,郑老二要求所有人都喊他校长,并且给大家科普,校长就是这个学校最大的管事。
虽说告诉大家笔墨纸砚要自己准备,但学堂里还是要买一些备着,以备不时之需。
课本也已经准备好了,都是那三个可怜的娃一笔一笔写出来的。
对于那三个上学的来说,这段时间真是水深火热,每天放学就被抓壮丁,《三字经》、《百家姓》这里启蒙的已经抄了若干遍。
最可怕的还不是抄,而是要抄的工整,稍微一笔不注意,就会被撕掉。
其实不是被撕掉,毕竟纸还挺贵的,是留给他们做其他练习,而这一页要重新写。
所以在夫子魔鬼般的训练中,三人的字突飞猛进的变好,连徐夫子都有点惊讶,惊讶郑文青这一笔烂字最近都工整了许多。
学堂就这样忙忙碌碌的算是开张了,但记完名字的郑老二又去找夫子商量接下来的上课事宜。
是的,在这些天盖房的磨合过程中,郑老二和夫子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两人通过一次次的深入交流,都发现了对方的闪光点和离经叛道的一面,一拍即合。
两人商量着不能只上文化课,毕竟能科考当初路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要在这么多人中间选出一些有可能性的继续读下去。
至于其他人,也尽量帮他们选出兴趣特长,以利于以后在社会上立足。
郑老二提议,要增加一些体育、历史、 美术、算术的课程,得到了夫子的赞成。
夫子提议,在读过两年之后,年龄超过十三岁的孩子,就可以增加一些技术类的课程,比如农桑、养殖、木匠、烹饪、中医等等。
没想到夫子思想这么先进,这不就是现代的技校吗?
其实这也是郑老二想的,他以前算是做教育工作的,所以看到小孩子们就会觉得非常亲切,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带他们上学,学习一些技能,大概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事情了。
想教这么多东西,得有这么多人呀,夫子教历史、美术都没问题,数学也能凑合,体育就弱了点。
郑老二就琢磨,要是有个比较专业的武术教练就好了,但这种人也比较难找,即使找到了,人家也未必愿意来这个山沟沟里教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