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人不如求己。
在接下来两天,林书平一边陪着叶戈尔考察工业用地,敲定投资合约,一边开始积极筹备第一桶金的事情。
首先,他把辛苦写成稿的《明朝那些事儿》,合计共五万两千字,邮寄给了《明报》。
这个时代,把稿件邮寄给报社和杂志社,就意味着自动同意报社和杂志社使用该稿件。
虽然后续还要签订合约,以确保版权完整性。
但通常情况下,为了避免版权纠纷,业内是禁止一稿多投的。
哪怕是强如余华,当年在投稿时,也是等出版社方面退稿后,才拿着退回来的稿件重新邮寄其它出版社的。
从国家级、省级甚至是市级出版社。
从高到低,全部都投了一个遍。
大的出版社过不了,那就去投小的出版社,直到有出版社接收为止。
林书平目前也是这個想法。
虽然《明朝那些事儿》在后世非常火爆,卖了上千万册,但在当下,书里的那些诙谐用语能否在市场上受欢迎,还是未知之数。
但其商业和文学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哪怕《明报》过不了,林书平也有一定信心有出版社会接收。
其次,林书平开始积极帮助父母囤积冰箱,并向他们讲清楚这次物价闯关的利与弊。
在林书平的记忆里,作为国内最大的冰箱品牌,万宝牌冰箱在物价闯关到来之际,可谓是供不应求。
五十台冰箱,两三天之内就销售一空,平均一天都能销售二十台。
后来再想进货,几乎难如登天。
因为工厂加大马力生产也赶不上全国各地的缺货量。
哪怕林宝国经营万宝牌冰箱好几年,也根本拿不到几台货。
每天面对顾客询问,只能吹胡子瞪眼。
每个月的生意都非常好,但就是因为拿不到货,导致生意比物价闯关来之前还艰难一些。
在物价闯关后期,冰箱产能充足了,林书平一口气拿了上百台冰箱。
结果却赶上国家出手进行物价调控。
于是这么一批货,就这么砸在手里了。
而这一次,有林书平帮忙,再加上林宝国也莫名信任儿子的眼光,于是就暂时放弃了买大哥大的想法,又是一口气向工厂订了上百台冰箱送进仓库。
不仅如此,林宝国还向亲朋好友借钱,再次向工厂发送订单。
如果加上正在生产的订单,林宝国手里积攒的冰箱超过了两百台,足足把仓库堵的水泄不通。
万宝牌冰箱本就是国内大牌,受众用户多,它的进货价在四百到一千两百元,而售价则横跨了两千多到四千多,且基本上全都是单开门冰箱。
林宝国这边的订购单,涵盖了四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小冰箱,这些冰箱大概在一米二到一米五之间的高度,卖价则在一千元到两千元以上。
如今物价双轨制盛行,只要不是国营,一切自由买卖,自由交易,定价权完全在买卖双方手中。
工厂方面只要给了定金就会向经销商发货,信誉好还可以自由赊账。
因此林宝国这才撬动了这个杠杆,直接吞下了两百多台冰箱。
直到看到一台台崭新的冰箱堆积在仓库里,林宝国发热的头脑才开始慢慢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