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鲍勃又拿出另外一份打印好的小说,是那本英文版的《阳光小美女》。
鲍勃拿着手中的手稿,不禁有些感叹地对杨皓说:“这本我拿回去帮你出版了吧,写的真好。”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赞赏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小说在市场上大放异彩的场景。
他继续说道:“等小说有名气了我们拍成电影,这种青春类小说市场还是不错的,而且拍摄成本不高。”
说完,鲍勃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杨皓,接着说:“还有吗?咱们开始要囤一些版权。”这句话透露出他对杨皓作品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
杨皓无语的看着鲍勃:“囤版权是应该,但也不能指着我一个人来贡献所有的创意和内容。
我倒是确实还有一些未成形的想法,但这些都需要时间去打磨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
别的渠道你也留意着点,比如与一些独立的编剧和创作者合作。
刚开始确实难,等我们开始制作电影,打出名声后,就会有人更多的创作者愿意把作品主动来投稿的,放心吧,别着急。”
鲍勃一听还有,马上说:“你就把大纲写出来,别的我找人完善。”
他的语气里有些急切和期待,他知道,只要杨皓能够把大纲写出来,他就能找到最好的人才来完善它,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完美。
一看杨皓要反驳,知道这些文学创作者的通病,都觉得应该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才算自己创作的小说。他明白杨皓的想法,也理解那种对于创作的执着和热爱。
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我知道你们这些作家都有一种执念,认为只有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创作。”鲍勃温和地说,试图让杨皓放下心中的顾虑,
“但是,你知道吗?有些时候,合作也是一种创作。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起修改,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完美。你只需要把大纲写出来,其他的交给我来安排。”
在杨皓还没来得及开口之前,鲍勃急忙地补充说:“这种情况在文学和编剧界其实非常普遍。通常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大作家或大编剧提出创意和大纲,之后他们会找专业的团队或者是其他作者来协助完成细节的填充和完善。
尽管最后的作品会署名大作家或大编剧,但这背后实际上是一个团队合作的结果。考虑到你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对于当地的日常用语和习惯可能还不太熟悉,你的手稿也需要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润色。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书中的内容更贴近真实的日常生活,避免出现与日常习惯不符的情况。”
杨皓知道鲍勃误会了,他可没有这种心结,即把所有创意和想法都亲力亲为地转化为文字。
毕竟,他脑海中的想法如星辰般繁多,有的记忆清楚,印象深刻,有的也只是知道个大概。如果每一个都靠他自己亲自写,那得写到猴年马月。
他也没有道德洁癖,对待创作的态度并不死板,本来就是抄的。
他是在考虑这件事的可行性,这个计划涉及将多个来源的信息和想法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内容。
虽然这听起来像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但对于杨皓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过程,涉及到如何有效地整合不同的观点,同时保持内容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杨皓心里头明镜儿似的,要是就那么傻乎乎地机械复制上辈子的作品,那到头来的成果,顶了天也就跟上辈子一个样儿,说不定还不如呢。
为了能让这些个好作品迸发出新的亮光儿,跟中国的观众产生更深入骨髓的共鸣,他觉着必须得在创作里头掺和进原创性的玩意儿和独一份儿的视角。
在琢磨咋能让作品带上中国特色的当口,杨皓也在寻思怎么能在保住原作精髓的基础上,灌进自己的想法和创新的点子。
这可不光是对原作简单的翻译或者改编,得使劲深挖中国文化那丰富的内涵,把它跟现代的元素巧妙地掺和到一块儿,让作品呈现出那种既新鲜又透着熟悉的模样。
他也明白过来,要想让作品真正戳中中国老百姓的心窝子,就一定得在作品里多加些贴近中国现实生活的东西,好比反映社会的变迁、展现老百姓过日子这些个主题。
这么着,作品不光能把作者的想法和情感传达到位,还能引得观众产生共鸣,激起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琢磨劲儿。
所以啊,杨皓正试着找那么一个平衡点:一方面得敬重原作的精神和价值,另一方面还得巧妙地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自己独特的解读和创新的手法,给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
这一过程对他来说,既是个难啃的骨头,也是个难得的机会,得靠他费脑子、使创造力才能解决。
这时候,姑姑的声音冷不丁地就插进了咱这谈话里头。
她用平和的调调说道:“皓皓,你知道不?其实中文小说的创作啊,能采纳好些个不同的方式。”
她这一番话,把杨皓惊着了,因为杨皓一直觉着姑姑是为了锻炼他的文笔,以为创作小说就得他自个儿一笔一划地全给完成喽。
姑姑接着又解释道:“你完全有可以提出创作的构思和大纲,这些是任何优秀作品的核心。然后,找有能力的人来帮你把书写的过程给弄完。”
姑姑的这些话,让杨皓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不必亲自动手写每一个字,这么着能给自己省下老多的时间和精力。
最后,姑姑提到了一个对杨皓来说特别要紧的点:“这么一来,你就用不着自个儿亲自动笔写每一部作品啦。
你能用省下来的时间去瞅瞅别的事儿,就好比你的学校课程。毕竟啊,把学业保住也是顶重要的。”姑姑的话里头透着对杨皓未来创作方式要改变的意思。
杨皓听得出姑姑的话里有一种难得的认真,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才提的建议,也不知道姑姑是出于什么考虑。
“我自个儿也老接这种活儿,就好比给一些名人写传记,或者编特定的内容啥的,这些活儿我都干过。”临了怕杨皓犯轴,还给杨皓举例子。
姑姑接着说道:“我自个儿在这方面有点经验,有时候电视台里头或者外边公司有那种电视剧编剧的活儿,也找我们这样的编剧,我自个儿还能挣点外快呢。”说到这儿,姑姑停了一下。
好像在琢磨更合适的法子来把她的意思说明白。“其实这样的合作模式常见得很,而且效果往往也挺不错的。”姑姑想着通过举例子让杨皓服气。
她接着补充道:“就好比我之前参与的那个《*****》(具体不写了)的电视剧项目,人家专门负责构思框架,给出创意点子,然后由我来把具体的写作给完成喽。最后这作品那反响好着呢,既把人家的创意给保住了,又融进了我的文笔风格。”
为了能保证杨皓能把这个建议听进去。
姑姑还特意举了个实打实的例子:“你还记得那个老火的戏说电视剧系列不?其实啊,那作者压根儿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的名儿,背后有好几个分工干活儿的,有管创意构思的,有弄情节发展的,还有搞文字润色的等等不同的环节,可最后呈现给读者的那可是一个整整齐齐的故事。”
瞅着杨皓好像在那儿寻思事儿的模样,姑姑温和地咧咧嘴笑了,鼓励着他说道:“试试呗,皓皓,这么着既能保住你的创作灵感能落地,又不会耽搁你的学业,多好的事儿啊,干吗不试试呢?”
就通过这么个法子,姑姑盼着能给杨皓提个醒儿,让他开启一段新的创作路程。
杨皓犹豫的根儿主要在于怕姑姑不乐意。既然姑姑都劝自个儿了,那还怕啥呀。
“得嘞!那咱们就拿这本《当幸福来敲门》试试。”杨皓点了点头,装出一副勉勉强强、老大不情愿的样儿同意了。
鲍勃和姑姑这才松了一口气,他俩还真怕杨皓较起真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