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大概说的是一个青年学生受到感召而参军,在战争中一步步成长,战后参与到祖国建设中,将一个落后的县城建设成美丽的新家园。
中规中矩的想法。
不过薛军可不是孙占斌这种萌新,关系也没到那一步,周易丝毫没有让编剧参与进去的打算,提提意见就行。
到时候写得好就投,写不好那就对不住了。
盯着稿纸考虑许久,周易抬头看向捧着茶杯一脸期待的薛军:“总体不错,但我有几个问题想和军哥探讨一下。”
“你说。”
“首先,主角是不是过于正面了,而且性格太严肃正经,不怎么讨喜。”
薛军迟疑地说:“可这是正剧,反应的是我军形象,给主角弄一堆缺点,再搞得欢脱,我怕会出问题啊。”
“别把上面的人想得太闭塞了,电视剧拍出来首先要观众喜欢,要是不受欢迎,形象再正面也没用,起码我个人看到这样的主角只会觉得太假。”
顿了顿,让薛军有点思考时间,周易继续道:“战士们也是人,是人就肯定有缺点,只要他们的内核是对的,那就无愧于他们的身份。同样的,这部剧,就算给主角弄上一堆缺点,只要内核没问题,那就不会有问题。”
这番话勉强说服了薛军:“行,我回去找人问问,你先说说准备设置什么缺点?”
“我的想法是这样,主角干脆就是个普通村民,拥有孝顺、仗义、勤劳这些朴素的正面性格,又不乏冲动、暴躁、护短、小家子气等一系列毛病,而且脑子活泛,满肚子歪主意。
被鬼子拉壮丁,唯一的老母也因此死了,半路被游击队救下,为了报仇加入队伍,然后在革命的大染缸里慢慢成长,最后成为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
这个想法是周易综合记忆里各种信息想出来的,薛军考虑了一会点头道:“倒是可行,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这是主角,还有吗?”
说话太多,周易只觉得刚好没多久的嗓子又如同火在烧,灌了一大口水后才继续说道:“我觉得剧情也太长了点,从抗战初期一直到解放战争,再到后面的祖国建设,必须要有所取舍,不然显得拖沓,成本也太高。
重点我觉得可以放在抗战,这里是人物转变和成长的重要时期,解放战争一笔带过,后面的家园建设可以稍长一些,挑个重点项目来描绘,但也不能拖。”
主要是成本这两个字打动了薛军,他对这一点很痛快地就接受了。
周易顺势提出一点小要求:“剧中的语言最好贴合实际,别整的鬼子还说一口普通话,太出戏。一些主要人物也可以考虑说些好懂的方言,别担心观众不喜欢,他们的接受能力很强的。”
“哈哈,这个倒是和我想到一起去了,我早就看那些鬼子说普通话的抗战剧不爽了。”
“嗯,道具也搞得专业点,起码游击队不能人手一把狙击枪吧。台词也一样,别弄出‘我爷爷九岁就死了’这种雷人的出来。”
犀利的吐槽乐得同样看不惯的薛军哈哈大笑。
又聊了一阵,约好定期交流沟通,薛军起身告辞,早已等在外面的乔娜笑着走了进来。
“周老板业务繁忙啊。”
“娜姐就别笑话我了,不是说下午过来的吗?”
听周易的嗓子都已经有些沙哑了,乔娜关心地询问了一句后才说道:“九州客相召,我哪还能坐得住,正好过来请你吃个午饭。”
周易连连摆手推辞:“娜姐,心领啦,但是午饭真不用了,等会还有几个新招的编剧要过来,下午还得赶着做剪辑,后面一堆事都在等成片出来才好谈。”
“行,那就下次再约。”乔娜理解地点了点头,又期待地看着周易从抽屉里取出来的稿纸,“这是给我的歌?”
“嗯,我找你的歌听过,也找依依了解了一下,觉得这首应该蛮适合你的。”
迫不及待地接过稿纸,乔娜首先看了一眼歌名,《有时候》,看到歌词后,整个人就沉浸进去了。
她曾经也有过一份恋情,两人在学校里相恋,后来一个走上歌手这条路,另一个继续读研读博,完全是两个没有交集的圈子,分多聚少,在一起的时候也经常无话可说。
于是这段长达3年的爱情长跑最终还是在去年抵达终点,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对方提出分手。
偶尔回想起来的时候除了伤感,她竟然没有多少愤怒,甚至还感到一丝轻松,恰恰就像歌词里面说的那样。
“有时候交谈变得空洞沉默却像沟通
当情人那么沉重当朋友反而轻松”
写得真好!
深吸一口气,乔娜平复了一下心情,看着周易说道:“谢谢你专门为我写的歌,非常感谢,我一定会好好唱!”
“娜姐太客气了,你肯定可以唱好的。要注意的地方我都有在上面注明,编曲也做好了,晚点发给你。”
两人都没提邀歌的费用,因为之前就聊过,乔娜执意要给但周易不收。
周易一方面是不想要乔娜到处跑商演赚来的辛苦钱,毕竟是依依从小玩到大的姐姐。
另一方面,只要乔娜唱出名堂来,他手头的版权在以后自然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虽然不是冲着钱才学的音乐,但能有收益他也不会高尚到拒之门外。
拍电影可是很烧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