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孤不是弘农王 > 第七章:张稚叔一让上党

第七章:张稚叔一让上党

翌日,稍事休整的刘辩尚在府内休息,便有护卫通传上党太守张杨到刘辩府邸请安问好。

刘辩急忙亲出府门将张杨引入府内,而观那张杨态度谦恭无比,处处皆按大汉礼制与弘农王见礼完毕,丝毫没有把刘辩当成失势的王爷。

要说这张杨,原本就乃是大将军何进麾下,此番成为上党郡守,也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前来募兵,他为人性格温和,是个十足的好好先生。此时汉室虽然经董卓一番祸乱颜面大失,但皇室正统威望仍在,对于张扬这样的汉庭老臣来说,还是非常注意君臣上下之别的。

刘辩虽然已经被废黜为弘农王,但毕竟是曾经当过天子的人物,而且还就是张杨和一帮兄弟协助大将军将刘辩扶上的帝位,这亲近之情自不必言。

待得众人分宾主落座,张杨试探性的问道:“殿下突然到访上党,不知今后如何安排,还请殿下明示,杨也好提前做些准备。”

听得张杨如此发问,刘辩也是神色一正,正戏来了!

“孤如一丧家之犬,有一安身之地足以,何言其他。”刘辩说完,神情间竟是一抹落寞。

“殿下乃先帝嫡长子,身份何其尊贵。今董贼窃据洛阳,倒行逆施,必不得善终,且天下各地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之下生灵涂炭,殿下当振作自身,奋发图强。若他日殿下号召天下群雄攻讨董贼,起勤王之师,清君侧,涤荡乾坤,兴复汉室也不在话下。

“杨受故何大将军之命,于此地募得精兵五千,然杨本拙劣之人,德薄才浅不堪大用,今处理州郡事务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恐负了君上所托,负了百姓所望,幸得殿下王驾至此,还请殿下执掌郡中军政诸事,杨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说罢,张扬竟是起身就要拜倒在地。

“张公休要如此!”刘辩慌忙将手中茶盏放下,连忙起身,托住张扬不让其下拜,然后又道:“张公之心,可昭日月,若是先帝和舅父在天有灵,也必定万分欣慰。辩不过一长于深宫的黄口小儿,文无安邦之才,武无定国之策,如何敢轻言军国大事,此间一众事情还得仰仗张公做主。”

言罢,二人又是一番推脱,良久,见刘辩坚持不受,张杨只得作罢。

“既然殿下执意不受,杨便暂为殿下牧守一方,定不负殿下重望。然,殿下身份何其尊贵,居于如此简陋之地,有失殿下身份,待杨命人为殿下重新修建一座王府。”见刘辩坚决不肯接受上党军政大权,张杨遂又想要在上党给刘辩修筑一座府邸。

“张公切不可如此,如今国事倾颓,如何能因辩个人享乐而靡费甚巨。张公应遵舅父遗命,在此勤加练兵,待天下群雄共讨董贼之日,也能出一番力,如此方不负父皇和舅父在天之灵。”刘辩连忙阻止了张扬要想在长子城替他修筑王府的念头。

开玩笑,现在并州可并不安生,除了屠各部、南匈奴部等大量胡人正在肆虐并州西部五郡,由郭太率领的白波军也在河东一带兴风作浪,随时便可攻入并州。往西,还有张燕率领的黑山军盘踞于太行山上,只有南部的董卓,即将因为诸侯讨董的到来无暇北顾。

夹在这样一个危机四伏的夹缝中,如果只是贪图享乐而不奋发努力,积蓄实力参与到逐鹿天下中去,刘辩还真就不如这样在洛阳城等死算了。

“张公,今辩新到上党,已是多有麻烦了,待得过些时日,辩想寻得一个小县,前去管理,一则为张公分担些政事,为治下百姓谋福,二来孤也需要学习一些施政的经验,日后也好为大汉天下多多出力,不知张公是否应允。”来到长子城已经好几天了,算上路上的行程,此刻已是十月末,再有两月有余,诸侯会盟讨董的大剧就要拉开序幕,刘辩可没有时间再浪费下去了。

“殿下折煞臣矣,岂敢牢殿下为杨分忧。既然殿下已有此意,杨自然从命,只是不知殿下欲往何处,杨好教人即刻准备。”

“张公可否差人取来舆图?”

不多时,自有下人听得张杨命令取来舆图,刘辩领着众人率先在舆图上查看起来。

上党郡位于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之间,多山地,仅有郡治长子城周边一带的长治盆地适合耕种居住,浊漳河从中贯穿而过,孕育了长治盆地内的万千生灵。此时的上党郡下辖壶关、潞、屯留、长子、泫氏、高都、襄垣、铜鞮、涅、陭氏、谷远、阳阿12县,这些县城里,无疑长子和壶关的地理位置是最有优势的。

长子为郡治所在,地形平整,人口充足,战争潜力相对来说是最大的,而壶关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扼守太行入冀州的咽喉。但刘辩明白,这两处地方现在想要拿下是不合适的。

退而求其次,屯留、泫氏、高都、襄垣、铜鞮等县都是不错的去处。一番查看和思索,刘辩下定了决心:“张公,以辩之见,不若辩率部驻屯于襄垣县吧,还请张公应允?”

张扬来到上党已有一些时日,自然对上党诸县的地形了然于胸,听得刘辩的决定,自然应允:“如此甚好,此去襄垣也不过百十里路程,彼此也可以护卫倚照。”

于是,众人一番计议停当,在刘辩的坚持下决定翌日率部前往襄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家父吕奉先我登顶成龙后,女将军跪求原谅红颜劫:乱世情殇大晋霸主逍遥悍匪:开局一箱手榴弹明末风云:乱世殇歌古镯通时空,假千金娇养江阳王赢翻了靠读懂人心立足穿越乱世之枭雄崛起大明:我朱雄英不当孝子贤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