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的9月7日,一篇名为“The Celestial Bodies We See Could Be Shrouded By Extra Dimensions”的文章被刊登于《自然·天文学》期刊上,这篇论文由天体物理学家肯·弗里曼担任第一作者。该文的研究结果声称,根据弦论对宇宙大爆炸的能量计算,我们的已知宇宙范围内的实际宏观维度不止3个。而额外维度的时空中以引力的形式存储着大量的能量,其在我们生活的3维空间的引力投影是天体物理学中所谓“暗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而由于这些高维引力能的扭曲,我们实际见到的星空在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维度发生了严重的弯曲,我们见到的太阳系以外的宇宙天体,是“虚假”的额外维度折射成像。
虽然弗里曼是暗物质和星系动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但这一理论由于涉及到未被证明的弦论,其过于超期的内容还是引来了科学界的质疑和声讨之声。大部分的天文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认为这是缺乏明确证据的猜测,甚至有人讥讽弗里曼“如果这个想法出现在科幻小说里,我会觉得它非常棒,只可惜它没有。”
但随着地球国际的建立以及“五月花”计划对太阳系各大行星的开发,科学界开始将目光转向对柯伊伯带以外,更遥远宇宙空间的直接探测。2162年,地球国际科学院天体宇宙所的原子辐光星际航行实验室与物质材料科学所的核激发实验室合力研发的聚变光压推进技术在土星轨道得到了可行性验证,EISA在半地球月之后的会议上集体通过了“光之羽”计划,全面开始了对聚变光压引擎技术的研究。2170年,第一艘能以5%光速的最大速度航行的无人探测器“萤火虫”号在天王星-太阳L3点发射,飞向遥远的太阳系深空区域。原本在科学家们的预估中,其至少可以在穿越奥尔特星云之后,在和太阳系核心区的距离小于1.5光年的情况下,可以与地球方面保持正常通讯。但“萤火虫”在奥尔特星云的外侧就开始受到原因不明的明显信号干扰,最后,在距离太阳系核心区域约1光年左右时,地球国际科学院就已经无法再收到稳定的信号。
时间一转眼来到23世纪伊始,“逐光”号在“柯伊伯带异象”中造遇的严重事故,和30年来多次原因不明的太阳系边境探测器失联,让地球国际的人们开始怀疑太阳系以外的宇宙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异常情况。最后,在民众的一致同意之下,第一艘可返回式的太阳系边境科考船“开拓者”号开始了建设,它搭载了史无前例地能以15%光速飞行的聚变光压引擎,最先进的粒子云护盾系统和精密度极高的传感设备。在2204年的10月从海王星轨道启航,并沿着最近一次的失联探测器的预定航线,对太阳系边境区域进行有史以来最全面的探测。
在到达预定目标区域之后,“开拓者”号遭受到了预料中的与母星的通讯干扰。由于携带了充足的聚变燃料且有人员操控,其在与母星的通讯不稳定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执行调查任务。在调查正式开始之后不久,科考员们就发现了舰载引力波传感器的读数变化与通讯干扰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与此同时,光学望远镜也在进行星光导航校准时发现了天体光度的“颤动”式变化。当时科考船上的天体物理学家吴鹊乔认为,这是“太阳系边境暗物质密度波假说”的关键性证据,在这一假说中,星际空间暗物质密度的波动会制造干扰电磁通讯的时空弯曲,并使得观测到的天体出现光变现象。但即使到了23世纪,科学界对于暗物质的成分认知仍然限于惰性中微子,轴子等不发生电磁相互作用的粒子,而这些粒子的存在则只能部分解释宇宙中暗物质的含量。
半个月的勘探时间过去之后,一场突发的意外情况,让科考队不得不决定提前返航。
“开拓者”号的主控量子计算机的处理器因为未知原因受到了严重的干扰,整个舰船智能控制系统几乎停摆,在将近一个地球日之后才被艰难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