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张家小院,李良一问,晨晨和张俊杰也都没吃早饭。
三个人来到了巷子口,巷子口有个早餐摊子,是去年附近的一个返乡知青开的。这个知青李良也认识,称之为刘姐,20多岁。这个刘姐家里比较困难,刚从农村返城的时候,自己原先的房间被家里用来做了哥哥的婚房,她20多岁的大姑娘只好和父母挤在一个房间里,极不方便。
原指望回城街道上会安排工作,但回城的知青太多,许多人只能待业在家。刘姐的父母还好,只是嫂子看大姑子回来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经常在家里说些怪话。
受不了气的刘姐一怒之下,就在这个街口支了这个早餐摊子,最早的时候只提供豆浆和油条。炸油条的技术是她下乡的时候跟着别人学的,手艺还不错,炸的油条外酥里嫩,渐渐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眼看生意越来越好,她就劝自己的老娘办理了内退,将工作让自己的嫂嫂顶替了,省得嫂嫂整天在家里说怪话。她老娘退下来,就跟着她在这里做包子馒头,她们母女俩做的包子馒头货真价实,比国营饭店做的还好吃,周边的居民遇上不想在家里做早饭的时候,都爱到她家摊子上吃早餐。
李良吃了两个大肉包子,满满的肉馅,再配上一根油条和豆浆,舒服极了。
“晨晨,你吃饱了吗?”李良见晨晨只吃了一个包子。
“嗯!”
张俊杰还在吃,别看他岁数比李良和晨晨小了些,胃口却很大,足足吃了四个大肉包子。
李良正要去买单,被晨晨叫住了:“良子,我来结账,每次都是你付账的,今天我来!”
李良拗不过晨晨,只好让晨晨去结账了,不贵,三个人吃了7个大肉包子、三碗豆浆、2根油条,才5毛8分钱。肉包子6分一个,豆浆3分一碗,油条5分一根,真是便宜到家了。
三个人一路往学校走去,解放大街上路两旁卖各式杂货的人很多,有卖菜的、磨刀的、露天理发的、卖竹筐竹篮的。一路上不停的有去学校报道的学生汇集在一起,三三两两的背着书包往学校赶去。有的喜气洋洋,有的愁眉苦眼。
到了学校大门口,不常开的大铁门终于打开了,进了学校,老师们来得很早,早早的就搬了几张桌子拦在每个班级的大门口,这是要报到呢。
每个班门口都配了两名老师,李良所在的班级,是语文老师汪进负责收集寒假作业并签到,班主任王娜则负责收集学杂费并开具手写的收据。
李良和晨晨向两位老师问过好,就将寒假里写的作业交了上去。话说这时候还没有统一的寒假作业,都是主要任课老师在放假前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由学生们自己用作业本抄好再回去写的。
说是学杂费,其实是杂费和书费,因为学费是免费的。学杂费不多,书费2元,杂费3元,加起来是五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