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接机的仍然是长安置业淞沪办事处的副总梁睿松。
他带来了公司的四辆小车和一辆中巴。
就这样,也只是刚好坐满和贾老师一起从燕京来沪的一行人。
除了贾老师一家之外,其他都是在身边工作服务多年的人。
刘易守和陈招娣都已经是将近八十岁的人了,陈招娣是燕京土著不说,刘易守也在燕京过了大半辈子,故土难离,自然不会跟着过来。
毕竟有半师之分,贾老师对这两位不仅安排了专职保姆,还让槐花两口子和留在白米斜街家里的胡大姐母女帮着照顾。
保姆小娟在和姑姑陈招娣商量了很久之后,还是选择了跟着贾老师一家来沪。
如果她留在燕京,少了一层保护,很难说她的那些无良亲戚长辈,会不会再找麻烦,这种事是不能赌的。
家里另外的那位保姆姜大姐,本就无欲无求,无所谓在哪里生活,也就一起随同前来。
同样已近耄耋之年的金兆蓉和老靳,在阔别三十多年后,再次踏上了这片号称十里洋场烟花地的故土。
这里是她们前半生打拼的地方,那些停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在不停的翻滚,想着不知道还能遇到多少故人,一时间虽然没有老泪纵横,情绪却也始终有些低沉。
随行而来的另外几个年轻人,都是燕京那些为贾老师工作多年的老弟兄的子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他的嫡系,未来的日子里,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他们大都还处在第一次坐飞机的兴奋中,也只有韩家胡同李树生这些年重点培养的接班人王启年,南锣鼓巷修车人卢仁义的幼子卢嘉耀这两个,稍稍好一些。
从七八年以后,老李就不再做具体的事情了,尤其是在贾老师首次从香江回来以后,他也数次往返于香江和燕京,和那边的家人团聚。
但贾老师的许多事情还需要人处理,除了负责房子事情的张老太的本家堂侄,一直负责古玩字画和杂事的老李,渐渐把工作交付给手下的年轻人。
而这个王启年,在他的耐心教导下,现在已经是挑大梁的人物了。
众人回到陕西南路的别墅稍事休息,又一起参加了办事处安排在附近的午宴,才各自安顿下来。
金兆蓉和老靳住进了襄阳南路的一间老别墅,其他年轻人则被安排到了复兴中路的房子里。
姜大姐和小娟自然跟着贾老师一家,她们和这边家里的另外两位阿姨不同,在张老太所住的一楼分到了各自的房间,方便照顾贾张氏。
随后又忙碌了一个多星期,落实了各项报到手续,把工作的事情理顺,还在淞沪过了第一次端午节,终于算是轻松了下来。
王姑娘倒是有些好奇,她没有收到燕京那边有任何异常的消息,这和丈夫长期以来的行事准则可有很大不同,对这位睚眦必报的性子,她可是了解的极深的。
尽管也想知道贾老师对那些人的报复打算,但丈夫既然不说,王姑娘也就忍住好奇,趁着正式上班前的空闲时间,带着家人四处游玩,绝不开口动问一句。
想知道总能知道的,她明白丈夫肯定是要做的更保险些,没必要在这时候打扰他的思路。
跟着当官的做娘子,跟着杀猪的翻肠子。
这是多少年来女人在身份地位和处事行为的真实写照,用俗话说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给贾老师之前,王雨嫣就知道自己的爱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可那又怎样,他又从来没有主动的招惹过别人,如今也只是报复回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