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张老太太的后事,除了贾家人,跑前跑后忙碌的不止一个两个,可到了结束的时候又出现这个问题,贾先生和大公子的助理们相当头疼。
这么多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安排到一起,否则非得闹出些事情不可。
没办法,先把人安顿下来,然后再说其他。
可要排个祭奠的时间,谁先谁后又是个问题。
是按照入门前后、还是年龄大小,或者是否得宠?可这些东西谁清楚啊,总不能按照姓氏笔画排时间吧!
这些如夫人和公子小姐,哪一位是他们这些人得罪的起的?
没有人敢把这件事问到贾先生面前,一直陪在贾先生身边的小当和贾济民,就成了他们的请教目标。
最后还是大公子一锤定音,按照抵达燕京的前后顺序,依次到陵园祭奠。
之所以有这样的决定,无他,只因为贾济民也有这样的烦恼。刚好一次性把潜在的隐患全部解决,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于是从第二天一早开始,贾家的后人们分时段被接来陵园,在张老太的墓碑前祭拜后,又被专车送走。
要不是这陵园有长安置业下属子公司的股份,而张老太的墓地又单独建造在一个特定的地方,与其他园地隔开,怕是难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
贾先生的女人和子女们,除了少数几个还要用纸尿布的无齿儿童,大多数都见过张老太。
九十年代初期老太太还能到处走动的时候,在工作人员的殷勤照料下,跑了很多地方。
没有谁会在意,可人家并不是毫无头绪的的乱跑。
燕京、金陵、香江、狮城、东京、澳洲,国内国外、城市园林,只要是有重孙子、重孙女的地方,都留下过老人的足迹。
要不是后来实在老得跑不动了,这些年怕也是不会闲着。
这一点连秦淮茹也没有做到,由于身份的限制,她现在见过的贾氏子孙,真还就没有故去的贾张氏见到的多。
不过这一次反倒是一个机会,让秦淮茹这个当祖母的,终于见全了自己的孙子孙女,甚至还有几个重孙辈的小孩子。
秦淮茹没有再去陵园那边,而是和小当一起,在新街口的一座三进四合院里,等待那些没有名分的儿媳妇和老贾家的后代们。
为了缓和秦淮茹和小嫂子们的气氛,小当这两天没有再陪着老兄,选择待在当妈的身边。
两天后,身心俱疲的贾先生总算稍稍轻松了一点,而大公子却不能歇着了,因为老太太的后事耽搁了十几天时间,贾氏旗下个集团的公事早就堆积如山,容不得他休息。
只是在他离开燕京前,还是把自己的其他女人和孩子,带到父亲和祖母面前,也算过了个明面。
两父子在王夫人和林美娇背后干的这些勾当,是不是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谁都没有说什么,至于他们心里怎么想的,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当贾济民离开之后,秦淮茹也是颇为无语,一时没忍住,嘲讽的对儿子说了一句:“上行下效、父为子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