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渐渐的连编辑圈之外的人也听说了这件事情。
从编辑圈开始,扩散到作者圈,甚至连一些文学爱好者都听说了这事儿。
《少年派》和“陈家林”这个名字竟以一种很诡异的方式迅速传开,成为许多人的谈资。
其实说白了,推动事情传播开来的能量,来自于大部分人都认为《少年派》写得过于“幼稚”,不配获得刊头的位置。
于是乎,编辑圈里的人都等着新的一期《小说月报》,看看究竟有个什么说法。
倒是那些所谓的文学批评家们兴奋了起来,抓住机会撰文抨击。
没过几天。
先是《文学自由谈》。
一篇名为《这才是“人生”》的文章发表。
文章高度评价了刊载在《收获》上的《人生》,说陆遥在创作中是真实而坦诚的,盛赞陆遥没有对小说“撒手不管”,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对读者恰到好处的引导,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整个故事,是让读者喜欢的最大原因。
这明明是一篇写给《人生》的评论文章,可是在末尾,却提了一句:
“相比起《人生》,或许近期另一本期刊里的那篇《少年派》,却充斥着作者荒诞而毫无逻辑的想象……从写作这件事来说,《少年派》的作者陈家林,对读者毫无诚意。”
这要是放在后世,历经了信息时代大洗礼的人肯定一眼就能看穿,这是赤果果的拉踩。
可是在这个时候,却仿佛吹响了进攻的号角。
连续几天之间,好几篇明里暗里拉踩和贬低《少年派》的文章跳了出来。
其中有一篇来自于《文学报》,署名人是叫做李京泽的批评家。
他的文章《从“少年派”看现今文学的歧途》,直接指名道姓的对陈家林进行大骂,甚至连带整个《小说月报》编辑部都批评了一通,主编郑法青自然首当其冲。
他文章里说,像《少年派》这样的小说,用最大的尺度模糊了世界的真相,把天灾人祸简化成一场动物之间善恶的斗争,这是一种人性的迷失,以及在开思想的倒车。
……
对于这样的骂声,陈家林根本听不见。
这个时代可不像后世,各种信息铺天盖地。
没钱订阅报刊的他正舒舒服服的坐在家里,写着自己的《驭风少年》,然后小期待一下自己将会拿到多少稿费。
“妈,和你打个商量,我这篇新写的小说要是能发表,你就让我姐回学校上学,然后参加高考,怎么样?”
吃饭的时候,陈家林故作随意的提了一句。
张素珍怔了一怔:“这可怎么行,档案都调进厂子里了,哪还能拿得出来?”
微微顿了顿,她又说:“你姐在厂里也挺好的,每个月都能赚工资,你万一要是写不成小说了,我们家里至少还有你姐的工资。”
“我姐成绩好,应该念大学,等大学毕业了,她会赚得更多,而且干的活还轻松。”
陈家林一边吃饭,一边给母亲解释:“我姐在工厂现在看起来还行,可日后谁知道啊,厂子的效益一直不怎么好,以后倒闭了怎么办?还是得为我姐想得长远些。”
张素珍想了想,没吭声。
陈家林也不再多说。
有些事情得慢慢来,不断说。
观念上的东西,是要时间去改变的,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