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火爆,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而教育部,经过了三个月的筹谋布局,也在准备识字大会。
这一次大会,并不是常规举办,跟古代的恩科差不多,算是因人才紧缺而组织的一次特别的选拔考试。
三个月来,下乡的教书先生也算是兢兢业业,虽说初始的目的是为了仕途和爵位,但是发展到现在,不少贵族子弟已经开始融入乡土,对老百姓有了感情。
识字大会,是国民素质提升的一次机会,跟历史上民国时期扫盲运动差不多,甚至影响更为深远。
可以预见的是,待到识字率有所提升之后,各行各业,都会相应的兴盛起来,科教兴国,知识改变命运,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就比如说报纸和书籍,随着识字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翻个几番不成问题。
十一月十三,整个苍国的气氛都有些变化。
就像是后世的高考一样,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气氛,整个苍国的百姓都聚焦此事。
所有人都知道,在这一次参加识字大会的人当中,注定有一批人要飞黄腾达,从底层普通老百姓,一跃成为吃官府俸禄的大老爷。
当然,取得参加资格的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那就是通过各地官府的识字考核,取得识字证书!
而这第一轮选拔,也早已经完成,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一共是两千六百多人。
这些人中,以年轻的男子居多,当然也夹杂着少数的女子。
为此,教育部还特地搭建了一个临时考场,在城中的客栈和贵族家里借了许多桌凳。
所有参加识字大会的学子,都是自带笔墨,显然,他们的教书先生比他们还紧张,全都帮他们备齐了。
随着大锣敲响,识字大会开始。
首先是笔试,半个时辰的时间默写启蒙手册上的一些句子,然后再是看懂一篇短文,简单回答上面的问题。
或许,这些只是后世小学二年级的题目,但是对于这些刚学会识字的人来说,着实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
笔试过后,合格的也就八百多人,进入到面试。
至于面试的内容,则与识字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通过一些提问,判断各人的思想和处理政事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例如一个考官问,如果让你处理一起纠纷,一方给你十两银子,一方给你二十两银子,他们的供词都很在理,如果是你的话,会偏向于哪一方?
这本是一个逻辑题,一些人脑子简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二十两的一方。
二十两?
考官一脸嫌弃的看着他,在当今陛下严查贪腐的局势下,你还干这种不要脸的事?
淘汰!
再例如,如果街上碰到有人说皇帝陛下的坏话,你应该怎么做?
有些人说立即报告给官府,有人说应该以理相劝,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有人说直接打一顿,打到深刻反省为止。
于是,前面的两个人低分,后面一人获得高分。
诸如此类,看似一些简单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