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周秉昆躺在自家床上想着事情,郑娟靠了过来。
“秉昆。”她轻唤一声。
“咋了?”
“孩子们都大了,闺女都四岁了,聪聪今年也要上学了。”
“光明明年也要高考了。”周秉昆补充道。
“嗯,现在妈身体还算硬朗,我想出去打份工,家里不能总让你一个人撑着。”
周秉昆将她拥进怀里;“咋突然有这想法,是不是这两天我抱怨没钱,你就觉得我养不起家来了?”
“说啥话呢,我咋就不相信你了,我就是想……自己挣钱。”
也就是这些年家里状况越来越好,她才说起自己的心思,要不然,她是绝不肯周秉昆为难的。
“那必须支持!”
周秉昆对郑娟一向是有求必应,媳妇想干事业,他更要全力支持,当即帮她想起了办法。
思虑再三后,周秉昆决定试着开个书店。
这是他从报纸上看到的机会。
为了应对严重的“用书荒”和“买书难”,国家出版社前段时间发出过提议,倡导发展集体和个人所有的书店和书摊。
关于这方面,可以先去问问绍主编,如果确实可行的话,就开办一个专营教育类书籍的书店。
另外,现在正是伤痕文学、文青小说最火热的时候,也可以适当租售……
由于郑娟是家中事务的顶梁柱,里里外外都是她在操持,将来忙起事业,这些就得靠周母重新上阵,所以周秉昆在饭桌上提起了这件事,让父母有个准备。
没想到,二老都很是支持。
周母拉着郑娟的手,喜笑颜开:“我算看出来了,咱们女人啊,就得有自己的事业。别像我,忙里忙外操心了一辈子,没个星期天不说,连工资都没有,到头来还不落好……”
“瞅见没,这是冲咱俩来的。”周父对着秉昆感慨道。
周父和周母商量后,拿出了一张存折:“你哥和你姐,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我管不着,可你既然在家,我这当爹的就得支持你。这是我这些年攒的,都拿去吧。”
周秉昆接过一看,很是惊讶:“八千多?”
前两年,他拿出那五千块钱,虽然是打着周父的名义,跟周父通过气,只知道他攒有钱,去没想到有这么多,比他这些年通过各种方法霍霍来的都多。
周父得意一笑:“怎么,真当我这八级工是摆设?要不是你跟我搞鬼,退休的时候我怎么也能攒一万多了。”
周秉昆恍然,依周父的工资,还有老两口的节省劲儿,有这么多并不奇怪。
有了钱,周秉昆心思更加愉悦起来,转向了母亲:“妈,您那传家宝?”
“去去,现在不许惦记!”
周父笑出声来,又引来周母一顿数落。
有政策支持,书店的事儿很顺利,出版社很轻易达成了合作意向。
剩下的,就是他们打报告,周秉昆搞装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