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大雪飘飞的腊月寒冬,周家老房子里却格外热闹,老头老太太们围坐在火炉旁,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家长里短,喧闹声将水壶烧开的“吱吱”声都压了下去,声音穿透厚实的门帘,一直传到路旁,路过的行人都要忍不住多瞅几眼。
柜台后面,周父坐在那里,笑呵呵的看着周母和几个中老年妇女谈论着二三十年前的旧事。
周家老屋已经大变了样子。
原来的家具土炕全都被周秉昆拆除了,只留了个空屋子。
后面又进行了一番改造,将里屋塞满了柜台,变成了一个小商店。原来周秉昆睡的外屋和灶台,则改成了小棋牌室,供这些没事儿做的老头老太太谈天说地。
嗯,没错,现在周家老屋变成了商店,周父周母白天就在这儿看店,顺带和老邻居们联络感情,晚上再回家去住。
这个办法可是周秉昆绞尽脑汁才想到的,就是为了让二老过的更惬意些。
虽然刚提出这个建议时,周志刚气的跳脚就是了……
这几年,家里的变化可以说日新月异,别的不说,就连光明,也已经大学毕业了。
光明现在去了吉春特殊教育教育学校,在那里当老师,平时住在学校宿舍。
对于前者,郑娟很是支持,但对于他搬出去这个决定,郑娟跟光明拗了好久才勉强同意,现在想起来还经常生闷气……
对光明来说,当老师是他梦寐以求的。
小时候,他有多渴望光明,长大后,他就有多渴望为他人人指引光明。
他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有一部分是源自自己的经历,儿时就有的迷茫,但更多的,来自于郑老太太的言传身教。
他们虽然不是血脉至亲,虽然郑老太太在光明少年时就撒手人寰,但她的心意却传承了下来:
光明,是天赐的。
所以,他要尽力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不负这天赐的光明。
周秉昆也是相当欣慰,小树苗能为他人遮荫了,不枉费他当初挤火车的辛苦。
相较下,蔡晓光和周蓉这边就要鸡飞狗跳的多,他俩几乎是常驻京都了,四年一共就回来两次,而且由于孩子还小,他俩不但要请人照顾孩子,自己在家时也少不了被闹腾,生活质量严重下滑。
对此,周蓉是一点耐心都欠奉,要不是蔡晓光兜着,这家迟早要散。
至于秉义,就更坎坷了……
他跟着姚立松跑到深城,还没来得及大展拳脚,姚立松那位老领导就因为事故没了,上头又换了个人。
这一下,不只是姚立松处境尴尬,秉义更不好过,人家都有自己的班子,谁肯用他这个外人。
姚立松好歹有些根基,有办法钻营往别的方向发展,他就真的只能两眼一抹黑了。
比较幸运的是,时势还算站在他这一边。
由于老米那边大肆挖墙脚,外派留学生大量滞留国外,人才外流严重,国家只好派遣归属感更强的学者出去学习,秉义凑巧搭上了这趟顺风车,再次出国学习了几年,这才刚回来……
好吧,虽然漂泊的时间有点儿长,但学到的知识肯定会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