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进来了,他的打扮却是中式的锦帽貂裘。
“哎呀!汤大人!您来了,歪奥克木!”桂生见了这洋人,竟然直接撇下那友三不管了,屁颠屁颠就迎上去了。
“你忙你的,我路过,随便看看。”这位汤大人的汉语还挺流利。
“那哪儿成啊?我得伺候着您,再就是我们铺子上新货了······”桂生跟着他忙前忙后。
那友三的鼻子都气歪了,莫小年现在反倒想搭理他了,“三爷,要不我看看您这物件?”
“嗯!”那友三脖子一扭,抬手点着罐子,“看吧,让你开开眼,正儿八经的官窑。”
莫小年麻溜地提罐翻底,又把罐子里外扫了一遍,最后在一处人物画片的彩料上摸了摸,动作干脆利索。
咦?那友三露出惊讶表情。
这小子貌似比桂生还精专哩!
此时,莫小年轻轻放下了罐子,笑着对那友三说道:
“三爷,官窑有仨说法。
一是宋代官窑,北宋末年设过官窑厂,还有一个汝窑,也算;南宋呢,有修内司官窑,有郊坛下官窑。
二是元代官窑,浮梁瓷局,枢府瓷,明明白白。
三是明清两朝在景德镇的御窑厂,这我就不多说了。
不知道,您说的官窑,是哪一个?”
那友三眼皮一翻,“这不有款儿么?康熙爷的款儿。”
这个五彩罐子确实有底款,“大清康熙年制”双圈六字楷书。
不过,莫小年却摆摆手,“款儿是人写的,这款儿我不认。”
“什么?你的意思是我这官窑是假的了?”
“我可没说这话。”
“行,不说旁的了,你多少能收?”那友三敲了敲桌子。
莫小年应道:“三爷,您要是不短钱,这东西留着也挺好,搁家里摆着,不掉气派。”
“装哪门子道台?我拿出来就是卖的。痛快点儿!”
莫小年略略一顿,“两块钱我能收,钱不多我就敢等,没准儿哪天能蒙出去。”
“嘿!我砸了听响儿!”那友三说着就用包袱把这个五彩罐子重新兜了起来,抱着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宝式堂。
桂生陪在汤大人身边,眼睛旁光瞅着那友三走了,还扭头跟了一嗓子,“三爷慢走!”
而这位汤大人,还真的挑了几件瓷器,都是清三代的官窑,他还挺会砍价,这也花了两千多块。
莫小年心想,这个洋人,眼力不低哪!
“回头送我府上,我在街上继续转转。”
府上,本是尊称对方家。不过汤大人爱这么用,也没人纠正他。
汤大人走后,莫小年问桂生,“难不成见了洋人,都得叫大人么?”
“那当然不是了。”桂生摆摆手:
“大部分洋人更喜欢被称先生,但是汤大人不一样,他真的做过前清三品大员哪!
汤普森汤大人是咱们琉璃厂的红人,有钱,懂货,谁见了都得供着。”
“哦,汤普森,汤大人。”莫小年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