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3章 奸党

第肆部:纸醉金迷 第13章 奸党

北宫有紫房空中阁道与未央宫相通,傅太后果然从阁道早晚到汉哀帝的住处,请求汉哀帝赐予尊号,让她的亲属富贵受宠,使得汉哀帝不能根据正直的原则秉公行事。

不久,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汉哀帝左右尤其施展奸邪伎俩,汉哀帝罢免他的官职,遣送他回归故地。

傅太后恼怒,汉哀帝不得已,又把傅迁重新留了下来。

孔光与大司空师丹陛下上奏说:“陛下下诏书说:‘侍中驸马都尉傅迁乖巧邪佞,泄露朝廷秘密,对皇上办事不忠,是国家的祸害,罢免官职,遣送回家。’

其后又下诏停办,百官都疑惑不解,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信任的了,这对陛下的圣德是一个很大的损害,确实不是一个小小的过失。

陛下因为灾异接连出现,曾经离开正殿,召见朝廷百官,思考发生灾异的原因,到现在为止,过去那些做得不好的事情,都没有得到改正。

我们请求皇上仍旧遣送傅迁回老家,来消除奸党,服从上苍的警告。

但是傅迁最终还是没有被遣送回家,重新做了侍中。

汉哀帝办事胁迫、服从于傅太后,都跟这种情形一样。

另外,傅太后又要与王政君一同获得尊号,群臣多顺从她的旨意,说母亲凭藉儿子而显贵,应该给母亲制定尊号来弘扬孝道。

只有有师丹和孔光认为不可。

汉哀帝难于违背大臣们的正直议论,内部又受到傅太后的胁迫,这件事就拖了几年也没有议定。

师丹因为犯了罪被免官,朱博代替他担任大司空。

孔光数次起落孔光在汉成帝时商议皇位继承人就与皇帝不合,其后又严重违背傅太后的旨意。

因此傅氏在位者和大司空朱博勾结起来,共同诋毁诬陷孔光。

过了几个月后,汉哀帝就下诏罢免孔光,说:“丞相是辅佐君主的大臣,与君主共同继承社稷江山,负责治理国家,并辅助皇上的不周之处,使国家得到治理。皇上昏昧不明,灾难持续不断,曰、月失去光亮,大山崩塌,黄河决口,五星运行失常,这些都表明了我的德行不够,表明了辅助君主的大臣的不够贤良。

你以前担任御史大夫的时候,辅助先帝,前后共有八年,始终没有什么忠诚的言语和良好的计谋。

现在又担任我的丞相,前后已有三年,还没有听到你有关忧国忧民的进谏。

近来天地之间,阴阳之气乖谬不和,连年生产不获丰收,国家粮仓空虚,百姓受饥挨饿,父子分散,四处流离,数日高达十万多人。

而朝廷百官职责废缺,各种奸邪横行,盗匪猖獗,有的攻打官府,杀死官吏。

多次向你询问这些事情,您没有忧愁、恐惧之意,回答说没有什么危害。

因此百官都懒惰怠慢起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这都是你的责任。

你担负着治理社稷江山的重任,负责管理百官,可是你对上,不能匡正我的过失,对下,不能安抚百姓。

不要委任不称职的官员。代天管理百官的人必须称职。你交出丞相博山侯的宫印,罢官回家。

孔光退归乡里之后,闭门自守。

朱博代替孔光担任丞相,几个月后,就因按照傅太后的指使妄奏政事,犯罪自杀了。

平当接替朱博担任丞相,几个月后就死了。

王嘉随后接任丞相,几次进谏,忤逆了汉哀帝的旨意。

短短的时间内频繁地更换了三个丞相,舆论都认为这几个丞相都赶不上孔光。

汉哀帝因此常常想念孔光。

适逢元寿元年正月十五l发生了日食,其后十多天傅太后去世。

这个月汉哀帝征召孔光到公车官署,询问有关日食的事情。

孔光回答说:“我听说太阳是一切阳物的本源,是国君的代表,是至高无上的尊严的象征。

君主的德行衰微,臣子兴盛强大,侵犯遮蔽了太阳的光明,那么H食现象就会随之发生。

变异现象产生,起因是由于有不正确的事情发生。

我听老师说,上天为了辅助君主,就让灾异现象多次出现,以此来告诫君主,要他改变过失。

如果君主不感到畏惧,还遮掩敷衍,轻视忽略上天的告诫,街噪欺瞒上天,那么惩罚性的灾难就必定降临到头上,那是无疑的。

敬畏天的威力,才能保全平安。

这些都是说不敬畏上天就会遭受凶祸,敬畏上天就会吉利。

陛下圣德聪慧明察,办事兢兢业业,敬承顺从上天的告诫,敬畏各种变异现象。

勤勤恳恳,虚怀若谷,召见百官群僚,反思寻求变异的原因。

然后以身作则,自我约束,总理、纠正万事万务,疏远结党营私的小人,接纳忠诚不二的好人,罢免贪婪残暴的酷吏。

进用贤明忠良的官员,公正地赏罚惩处,减轻赋税,把恩泽施加给百姓,这真正是处理朝政的根本,应付各种灾异的首要任务。

这是国家的万幸。

既然接受了天命,就应该实行德政。指的是实行德政来顺应上天。

上天辅助至诚之辞,,指的是如果有忠诚之心,上天就会辅助他。

明智地接受顺应天道,在于增进德行,广施恩泽,加致精诚,毫不懈怠。

世俗所用的求福除祸的小术,最终无益于顺应上天,消除灾异,消祸求福,昭然揭示,没有什么疑惑不解的。

奏书递上,汉哀帝看了很高兴,赏赐孔光束帛,拜他为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任给事中,官位仅次于丞相。

汉哀帝下诏要孔光举荐可以担任尚书令职务的人,写好后密封奏上,孔光上书敬谢说:“我以老朽之身,以前历任各种重要职务,始终没有半点成效,幸免于没有犯罪被斩,保全了性命。

现今重新提拔任用,作为朝廷的后备内臣,参与朝政事务。

我孔光智慧谋略都很浅短,现已年迈,实在担心有朝一日突然死去,没有什么报答皇上。

我私下看到国家朝政事务,尚书一职长期更换人选,没有卓绝的才能,是很难胜任的。

尚书仆射敞,办事公正,勤于职守,遇事灵敏通达,可以担任尚书令。

现郑重地写下,密封上奏。

敞因为孔光的举荐,担任了束平太守。敞姓成公,是束海郡人。

孔光位极人臣元寿二年,朝廷定三公的官位,孔光改为担任大司徒。

适逢汉哀帝驾崩,太皇太后王政君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选立中山王刘衎为皇帝,即汉平帝。

汉平帝年纪很小,由王政君执掌朝政,王政君把政事委托给王莽。

汉哀帝时,罢免了王氏,因此王政君和王莽对丁、傅、董贤一派权臣很怨恨。

王莽认为孔光是前朝丞相,名儒,为世人所信任、仰慕,太皇太后也敬重他,总是按礼节接待。

凡是要打击政敌,总是要孔光帮助起草文件,按照王政君的旨意,要孔光写好奏上。

凡是与王政君有仇的,即使是极小的仇恨,也是睚眦必报,没有不杀的。

王莽的权势日益强大起来,孔光内心很惶恐担忧,不知道该如何才好,就上书汉平帝告老退职。

王莽便对太后说:“皇上年纪很小,应该给他安排一个老师。”便任命孔光为汉平帝的太傅,官位为四辅,给事中,负责宿卫供养,在宫禁之中办公,负责供给衣服、车马和食物。

第二年,升任太师,王莽担任太傅。

孔光经常称病,在朝廷不敢与王莽并位。汉平帝下诏王莽在每月初一十五上朝,并让王莽统率城门卫兵。

王莽又指使群臣上奏,颂扬王莽的功德,汉平帝加给王莽宰衡称号,位于诸侯王之上,统率百官。

孔光看到这种情形,更感到恐慌,坚持称病辞职。

王政君便下诏书说:“太师孔光,是圣人的后代,先帝老师的儿子,德行纯正端方,道义学术精通,担任四辅的职务,辅助皇帝。

现在年迈有病。

但是像孔光这样德高望重的大臣,是国家的重臣,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国家要想兴盛,就要尊敬重用老师。

令太师孔光不用上朝进见,每十天赏赐一顿饭。

赐给太师灵寿杖,黄门令给太师在宫禁之内设置坐几,太师进入宫禁之内可持杖,并赏赐十七种食物,然后回到府第养老,而他的下属官员仍按照常规办公。”

孔光寿终正寝孔光两次担任御史大夫、丞相,一次担任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皇帝,位居辅助大臣的高位,前后共十七年。

自从担任尚书后,就停止了教授活动,后来担任卿相,有时遇到门下的太学生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孔光常给他们阐述大义。

孔光的弟子很多都学有所成,担任了博士大夫,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担任显要的职务,都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但孔光始终没有举荐他们,以致有的人抱怨他。孔光办事公正,就是这样。

孔光享年七十岁,在元始五年逝世。

王莽对王政君后说,让九卿策书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赐给马车、棺材、金钱、杂帛。

由少府供设帷帐,派谏大夫持符节同接待宾客的谒者两人负责丧事,博士负责丧葬礼仪。

王政君也派遣中谒者手持符节前来吊唁。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

用丧车及副丧车各一乘装载,皇帝羽林卫军及许多儒生,合计共四百人。

送葬的车子有一万多辆,所到之处,路人都放声痛哭,等车队走完后哭声才止。

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坟墓隆起,同大将军王凤的葬礼一样。赠谥号简烈侯。

孔光在担任尚书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学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职责是专掌经学传授。

博士的学问虽然渊博,理论也自有一套,但尚书的工作就不一定熟悉,朝廷内的办事程序及成例也不一定清楚,至于朝章典籍及法律制度等,更是不可能全都明了。

角色变了,如果不尽快熟悉工作流程,要胜任尚书工作是不可能的。

做尚书后只几年功夫,孔光便“明习”各种制度及法令,这种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自然值得称道。

所谓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孔光就是这样一种人。

由于孔光肯钻研,工作又极其认真负责,西汉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的正、副长官。

淳于长,字子鸿,西汉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人。其父族虽无权势,但母族十分显赫:其姨娘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成帝刘鷔的皇太后;其大舅王凤是大司马、大将军;二舅王谭、三舅王商、四舅王立、五舅王根和六舅王逢时,也于同一天分别被封为平阿侯、成都侯、红阳侯、曲阳侯和商平侯,一时有“五侯”的盛名。

基于此,他20来岁便当上了黄门郎,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从此,他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很快升为卫尉,成为九卿之一。

西汉自成帝以后,国势衰微,政治腐败。

当打开这一页历史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一时期,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官僚一个比一个贪婪。

外戚专权,贪官当道,硬是把一个偌大的汉王朝推向崩溃的深渊。

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个贪官凭借皇帝的宠信,利用自己的权势,攫取了大量的财富。

他就是汉成帝时贵倾公卿,位极人臣的淳于长。

淳于长攀附而上淳于长,字子孺,魏郡元城(治今河北大名东)人。

他的父族倒没有多么显赫的家世,可他的母族却非同寻常了。

淳于长的姨娘是王政君。

淳于长的舅舅王凤更是当朝权倾中外的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辅政大臣,其他五个舅舅也都同日封侯,号称“五侯”。

他们共同操纵朝政,不可一世。

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社会,淳于长凭借母族的显赫权势,轻而易举地捞到个黄门郎的职位。

这是一个服务于宫中的官职,其官位虽然不高,却可出入子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

这是常人所不能企及的。

朝中显贵们尤其是他的舅舅们炙手可热的权势、豪华奢侈的生活,不能不给淳于长以巨大的影响。

使刚刚跨上政治舞台的淳于长就强烈感到,有了权势就有了一切。

而权势的获得,与其为国建功立业逐步争取,倒不如攀附权贵,争取他们的推荐和提拔来得更快些。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他决定借助舅舅王凤这股“好风”,把自己“吹”上权力的“云端”。

果然不久,这股“好风”来了。

阳朔三年,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病倒了。

淳于长认识到,这正是加深甥舅之情的好机会。

他主动要求去侍奉王凤。他送汤递药,毕恭毕敬;白天黑夜,不敢有丝毫懈怠,从而大得王凤的欢心。

王凤的病越来越重,淳于长也越来越精心照料。

王凤觉得这个外甥真是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

望着淳于长渐渐消瘦的身影,王凤突然感到一丝歉意浮上心头:自己在职时未能提拔这位贤外甥,不能不是一桩憾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无敌万岁爷紫鸾记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一步一音水源王封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