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5章 缩编和裁员

第陆部:帝国飘摇 第5章 缩编和裁员

缩编,也就是退休人员的那个岗位,不再招聘人员了。而裁员则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突发的经济事件而采取的裁员行动,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因为经济的下滑就具有相对的突然性。

缩编的目标是守住企业的利润,而不是增加企业的收入规模。而裁员则是指企业为了应对突发的经济事件而采取的裁员行动,其目标是通过裁员释放出多余的资源来提升销售,从而达到稳住企业健康财务指标的目的。

总的来说,缩编和裁员是两码事,缩编并不等于裁员。

任何一个单位成立之初,就有编委颁发单位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内设机构的规定。人员的编制在一个时期相对稳定。东汉中期的皇宫,就面临着缩编的局面。

当时,皇帝一死,选择谁来接班就成了问题。

候选人有两位,皇帝的长子刘胜和皇帝的幼子刘隆。

相比之下,刘胜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他是皇帝的长子,年纪又合适,而刘隆出生刚过百天,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婴儿,所以谁能当皇帝,谁适合当皇帝,满朝文武们心里都很有数。

文武大臣们的想法很一致,既然幼子年幼,那么就应该让刘胜继承帝位。

但大臣们说话并不算数,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有关键决定权的人,是先皇的皇后,此时已经升级为太后的邓氏。

邓太后的想法却和大臣们截然相反。

她认为,皇位应该由刘隆继承。那刘胜为什么不合适呢?

邓太后当然有她自己的理由:刘胜虽然年纪合适,但是常年患病,久治不愈,难堪皇帝大位。

刘胜有病吗?

有!

那是什么病呢?

既然不妨碍当皇帝,那么邓太后为什么如此小题大做,非要从中作梗呢?

答案也很显而易见,因为邓太后有着和前朝窦太后一样的梦想,那就是搞个傀儡皇帝当吉祥物,然后自己把持朝政,成为大权在握,临朝称制的太后。

如果是这样,那么年纪较大的刘胜很显然不是个好人选。

岁数越大,越不好控制。

所以在邓太后的操控之下,刚刚降临人间一百多天的刘隆登基了。

他幼小的身体坐在那个庞大的帝王宝座之上,显得极不协调。

而当群臣俯首在地,山呼万岁时,刘隆鼻涕眼泪横流,居然被吓哭了。

皇帝的哭声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在这庄严威仪的场景之下,由垂帘听政的邓太后主导的新政开始有条不紊地实施了。

事实上,邓太后一个比较尽职尽责的女政治家。

相较于她那只会在太后宝座上疯狂享受的老前辈窦太后,邓太后明显还是想要干点实事儿的。

那邓太后做了哪些改革呢?

第一,反对淫祀。这个淫祀,各位不要想歪,跟字面意思没有一点关系。

所谓淫祀,就是指那些不合时宜且铺张浪费的祭祀。

历来,皇帝的祭祀制度是密集且复杂的。

逢年过节要祭祀,婚丧嫁娶要祭祀,风调雨顺要祭祀。各种祭祀活动几乎排满了皇帝的日程表。

平常人搞祭祀,无非尊敬鬼神,点两炷香,上两盘糕点。

但皇帝搞祭祀,排场可就大了,宰牛宰羊宰鸡鸭,上香上水上金银,修个祭坛,再摆个三五十桌,宴请一下大臣,最后晚上再安排个联欢晚会,这才算完事儿。

如此来看的话,皇家祭祀,实在是一场非常烧钱的行为。

按理说敬天地,敬鬼神,也无可厚非,这是传统,也是礼仪,花点钱就花点钱吧,但历代皇帝搞祭祀用的最多的理由却是:祈求上天保佑东汉国富民强,国祚永恒。

勤劳双手才能创造富裕未来,一味求神拜佛,只会把王朝的繁荣变成空想。

半个月就求一场,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

鉴于以上,邓太后停止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实可谓是利国利民利经济的举动。第二,大量裁撤员工。

跟一条停止淫祀的目标一样,邓太后作为东汉王朝的实际老板,必须要考虑开源节流的问题。

所谓开源,就是赚钱,而剩下的节流,就是省钱。

除了在祭祀活动上省钱之外,邓太后还打算在中宫的人事编制上省钱。

从本朝汉光武帝立国到汉殇帝刘隆即位,八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于宫女的招录,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皇帝要那么多宫女做什么呢?一是伺候皇亲贵族,二是为了在宫女中选拔秀女,充实自己的后宫。

但实际上,根本没有那么多皇亲贵族需要伺候,皇帝的后宫也放不下那么多女人。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宫里宫女的数量严重超编,工作就那么一点儿,很多宫女进了宫没事儿干,就成了吃闲饭的。

吃闲饭还不算,既然把人家招到宫里来上班,就要给人家开工资。

有读者可能会问,一个宫女一年能有多少工资啊?

东汉天朝上国,随随便便养活一群宫女还不跟玩一样?

事实并非如此,史书记载,汉朝的宫女年薪最低的,也有192斛,换算成现在的计量单位,就是5182斤。

一个宫女就是五千多斤,东都洛阳的宫女数以万计,一年得花掉朝廷多少财政支出?

鉴于此上,邓太后决定,大量裁撤宫女,让她们拿着赔偿金走人。

不难看出,不管是停祭祀还是裁宫女,邓太后的改革始终伴随着一个关键词:节约。

如此说来的话,邓太后应该是个品德高尚的贤后,因为她身居高位的每一天,都在勤劳工作,为了东汉帝国的发展着想。

人们提起东汉政权,往往联想到外戚势力始终围绕着东汉。

先前的窦太后,现在的邓太后,未来的阎太后、梁太后、窦太后、何太后。

在人们的眼里,这些女人辜负了皇帝们对她们的信任,胳膊肘往外拐,擅权祸国,都是坏透顶的奸后、恶后。

其它这些太后的是非功过,有待商榷,但本篇中的这位邓太后,却是一个值得称赞的贤后和良后。

我们不得不承认,拥戴刘隆当皇帝是出自于邓太后自己的私心,但掌握权力之后的邓太后的所作所为却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儿。

她是一个好太后,更是一个善良的人。

如果可以,她甚至愿意抚养小皇帝刘隆长大,并且把刘隆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帝王,最后再把权力交还给他。

但很可惜,刘隆似乎并没有这样的未来。

延平元年,公元106年。

这一年,鲜卑族人进犯渔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带,这几乎是鲜卑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同年,西域动荡不安,龟兹、温宿、姑墨三个小国跃跃欲试,想要和东汉政权较量较量。

中原风云变幻,正是青年儿女保家卫国的好时节。但刘隆却无缘这一切了。

这一年9月21日,在皇位上坐了220天的汉殇帝刘隆不幸夭折,悄然离开了人世。

年幼的皇帝没有在自己的帝王生涯中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除了每天更换的尿布之外,真的很难再有什么事迹和东西能被留下。

但刘隆死后,却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历史记录。

他是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的皇帝,百天登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年仅一岁。

皇帝驾崩之时,东都洛阳一片呜咽,冥冥之中,所有人都感觉到:东汉,要变天了。

永元六年,刘祜出生于山东临清的甘陵县。

延平元年,汉殇帝不幸早夭。

邓太后与她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密谋,决定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邓骘又去与太傅张禹、司徒徐防等大臣们商议,征得他们的同意便连夜持太后节召刘祜入宫。

刘祜刚满13岁,是为汉安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初”。

元初二年,立贵人阎姬为皇后。

永宁元年,立皇子刘保为皇太子。

此时,虽说是刘祜当皇帝,但实际政务大权仍然握在邓太后和邓骘手中。

邓太后所依靠的是宦官鄛乡侯郑众和尚方令蔡伦。

朝臣见朝政被外戚和宦官掌握,于是密集一批对此同样不满的官僚士大夫,准备发动政变,要杀死邓骘及郑众、蔡伦,废黜太后和汉安帝,另立平原王刘胜为帝。

消息不慎走漏,邓太后先发制人,镇压了叛乱。

永宁元年,汉安帝已二十六岁,郎中杜根上奏太后,说汉安帝已经成年,应该独立处理政务。

邓太后闻奏大怒,命令用布袋将杜根蒙头盖脸套起,用棍棒击杀,然后抛尸城外。

太后的弟弟、越骑校尉邓康,也劝其退居深宫,不再干预政事。

邓太后仍然固执己见。

邓康见太后不纳谏,称病不朝。邓太后一怒之下,将邓康免官,并开除了邓康的族籍。

不过,在东汉几个得势的外戚集团中,邓氏的表现是比较好的。

邓太后以立安帝定策之功,奖励有关官员,当然也包括邓骘,增封了三千户食邑。

邓氏兄弟辞让不受,以至于使者来时都躲起来,最后只好作罢。

平时,邓氏兄弟也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勤劳王事。

这当然与邓太后对她的家族严格要求有关。

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消除皇权和外戚势力的尖锐矛盾。

建光元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亲政。

三月戊申日,追尊父亲清河孝王刘庆为孝德皇,母亲左小娥为孝德后,祖母宋贵人为敬隐皇后。

这时,在汉安帝周围已形成了以乳母王圣、中黄门李闰、江京为首的宦官集团。

汉安帝早就不满受制于邓太后的地位,太后的死对他来讲无异于一次政治上的解放。

太后死后不久,有几个以前受过太后惩罚的官人诬告太后兄弟邓悝、邓弘、邓闾阴谋废汉安帝,另立平原王为帝。

这一诬告正中汉安帝下怀,邓悝等被判为谋反罪处死,邓骘因不知情,被免官归郡,受郡县官吏的逼迫而死。

因邓骘无罪遇害,大臣们不服,大司农朱宠等仗义执言,为其鸣冤叫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封州王水源王无敌万岁爷紫鸾记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一步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