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汉朝四百余年 > 第柒部:大结局 第3章 鸿都门学

第柒部:大结局 第3章 鸿都门学

为了理想,汉灵帝曾经多方努力,比如成立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世界第一所文艺专科学校,由汉灵帝创立于东汉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是汉代学习、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

鸿都门生招收的大多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士族看不起的人,他们经由州、郡、三公荐举,考试合格即可入学。

鸿都门生凭借文艺辞赋之长而备受灵帝的宠信,享有极高的待遇。他们入学后享有俸禄,相当于正式吏员。毕业后或出任地方最高长官,或在朝廷中枢部门任职,甚至封侯赐爵。

很多人只看到鸿都门学以辞赋、书法为研究方向,是一个“专科学校”,却没有看到,鸿都门学招聘的对象,全都是寒门仕子,且数量极大。

汉灵帝还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人,任命为刺史、侍中等高官,甚至封侯。

很显然,汉灵帝是用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豪门士族集团做切割。因而鸿都门学的学生,也遭到了豪门士族的鄙视和抵制。

如果我们把视野伸向四百多年后的隋唐科举制,就会发现,鸿都门学何尝不是另一种“科举”?

都是通过新的选拔机制,革掉豪门士族集团的命!难道汉灵帝的这个政治远见,不值得赞许吗?

汉灵帝设立的西园八校尉,其实是一次对何进军权的解构行动。

西园八校尉成立于中元五年,即汉灵帝驾崩前一年,存在的时间极短,它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兼任元帅,统领全军,理论上何进这个大将军,也要归蹇硕节制。

西园八校尉的成立,透露出汉灵帝掣肘何进的急迫心情,也是一次很不成功的尝试。

他希望通过西园八校尉,可以反制何进,可事实上,等他一驾崩,西园八校尉几乎集体反水,站在了何进一边。

汉灵帝忘了一个基本事实,他自己尚且不能控制何进,凭什么让一个失去皇权支撑的蹇硕,斗得过依靠豪门士族的何进?

汉灵帝的第三个尝试,以宦官制约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的宦官势力,有一个逐步强化的过程,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斗争的必然结果。

到汉灵帝时期,宦官几乎拥有了与士族集团等肩的政治待遇,可以担任要职,可以封侯,可以娶妻养子,可以祭祀祖先。

虽然史书以此痛斥汉灵帝昏庸,可是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汉灵帝不光不昏庸,还非常高明。

可惜的是,汉灵帝对宦官集团过度参与政治后,由利益分化形成的新格局未能及时辨析。包括赵忠、郭胜等很大一部分宦官势力,已经倒向了以何进为首的士族集团。

这就是蹇硕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轻易就失败了的原因。

讽刺的是,宦官有意倒向士族集团,可是豪门士族集团并不接纳他们,反而欲除之而后快。

这就是形势迅速恶化,导致巨变的原因。

由此可见,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是相当的混乱,各派政治利益存在斗争,又存在相互融合。

汉灵帝为了缔造一个独立的皇权时代,做出了种种努力,怎奈豪门士族集团正处于不可遏制的上升期,注定他的努力要失败。

历史是由士族阶级撰写的,他们站在本阶级的立场,对汉灵帝多有黑化。

客观讲,汉灵帝此人虽是失败者,但还是一个很有追求,很有头脑的政治家!

为什么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都很难善终?

以前不明白这些人做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好下场。

最近这两天经过一些事才明白,比如一个团队,建立初期,领导希望下面的每个人都能十八班武艺,大展拳脚,因为这个时候,团队不稳定,需要这些人,等到稳定下来,不在需要这些人,随时可以找到替代这些人的,如果这个人还是像以前一样个性太强,这个时候领导就开始要收拾这些人了,这个时候领导需要的是听话的猫。

从古到今,开国功臣的命运多以悲剧结束,这是一件很不好的事,对人性和民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害处。

诛杀功臣比较残忍比较著名的是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夫妇入主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杀了,韩信之死,使刘邦成了历史上辜恩寡义的代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恶名是无法除去的,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英布和彭越杀了。

客观地说,作为皇帝,刘邦的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杀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

仔细阅读关于对韩信和对秦末汉初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韩信有多么厉害,对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以及刘邦为代表的刘氏皇族有着多么大的潜在威胁。

我们知道有个“汉初三杰”的说法,也知道像樊哙、周勃这些人称得上猛将,但是实际上论带兵打仗,这些人在韩信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的,敬畏交加,惶恐之极。

所以虽然刘邦自己也十分清楚,韩信压根都不会造反,但还是千方百计要把他杀了。

这就好像衡山上的悬龙石,挂在半山腰摇摇晃晃的,虽然几千年了还没掉下来,但是一般人从下面走过,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睡得着。

至于英布和彭越,也就顺便杀掉了。

三王的冤死,从另一方面说,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

与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刘邦算不上一流无情无义的主子,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也是功臣,他就没有开杀戒。

朱元璋屠戮功臣,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他把杀功臣提到了作为国策的高度,不管有没有威胁,横下一条心,一律杀光,从即位到驾崩,几十年的时间,就没停止过这项活动,陆陆续续杀了一二十万人,成为史书上最莫名其妙最不可思议最不忍卒读的事件。

明初功臣,只有六个人没有被他以谋反的罪名绑赴刑场,分别是常遇春、胡大海、沐英、李文忠、徐达、汤和、刘基。

常遇春和胡大海死得早,都是在征途中就去世了,不需要朱元璋动手;

沐英和朱元璋一则都是朱元璋的养子,属于皇族,二则久镇边关,不大过问朝廷大事,得以善终;

刘基是个文人,虽然功劳甚大,但是一向以张良为榜样,从不居功,做人十分低调,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只有暗示胡惟庸把他毒死了;

徐达作为武将之首,战功与唐初李靖相似,为人也相似,克己奉公,恭谦礼让,远离纷争,但是他没有李靖那么幸运,最后还是被朱元璋送了一只烧鹅引发背疮爆裂而亡,刘基和徐达总算保留了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免去了身首异处;

汤和是异姓功臣中唯一幸存者,他没有遭到横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很早就托病退出了朝政,闭门不出,衣服田舍翁的样子,第二他的本事不大,一向都是充当徐达常遇春的副将,没有威望,第三他的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第四他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从童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

朱元璋如果连这样一个人也杀了,对朝廷对天下对后世都是交代不过去的,朱元璋虽然心思歹毒,心理扭曲,对身后之名也不是毫不在意,留下汤和,可以用强权堵住方方面面的嘴,汤和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日子过得很不舒展。

刘邦和朱元璋,是史书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代表人物。

前者的著名,主要是杀了韩信这样的罕见军事家,淋漓尽致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他尝到了苦果,在白登之围中,如果有韩信在,他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遗恨终生的耻辱,西汉王朝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向匈奴称臣纳贡。

后者的著名,完全是因为没有人性,扭曲的灵魂在作怪,后人翻开明史,开篇就进入了毛骨悚然的境地,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冤狱中集体被屠杀而死去的人,是一场大的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

他也尝到了苦果,在他死后,中央政权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虚弱不堪,朝堂中几乎都是蝇营狗苟或不学无术或大言空谈的庸碌之辈,没有安邦定国的人才了,以致藩王发难,席卷而下,政权易主,子孙凋零。

其实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还大有人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

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猜忌功臣是人生的爱好日常的习惯。

接下来统一天下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李渊被逼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

比方贞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武的云台二十八将、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开创大蒙古国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荣华富贵,得到了善终。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长兄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

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权留职,供养起来;三是继续使用,名爵职权一样不缺。

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权,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

而李世民采取了第三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

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

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

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

最著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权,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

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

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

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

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

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

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讲的这个事情。

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权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

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

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

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

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

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

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被遗忘的角落:太平天国往事封州王娶妻靠抽签:老婆是在逃女帝千秋岁,我在古代搞基建紫鸾记一步一音无敌万岁爷重生刘协,假死后,曹操天塌了梦回盛乾之帝王征程水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