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就是语文那数量极为庞大的唐诗宋词、名人生辰、作者出处、短句填词、文章分析等知识点,那可是要老命的东西!第二就是英语,九十年代的初中英语,最关键的在于词汇量的积累和基础语法的掌握,对纪东来说,本应不是什么难事,但毕竟二十多年没有接触了。好多语音、词汇、短语、句型,也已基本上还给老师了,辅导孩子还行,亲自上阵,还是差了一点。第三就是知识结构毕竟不系统,临时性太强。这几天,他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仅剩的几本初中课本进行伏案复习,但毕竟只限于教科书。对于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类学科,如果没有对各个知识点进行刷题训练,就不能真正地掌握,就可能出现糟点和盲区。
现在,许多知识点可能会暂时忘却,但纪东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复习,它们都会被全部找回来,继续成为自己的财富。
周五,前世那场如同梦魇般的摸底考试,他可不希望再重演一次!
他担心的是时间,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海拾遗,有针对性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填补这二十多年所遗忘的空白区。他所悚的,倒不是什么怪题难题,他所掌握的学识,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远远超越了现在这个年级这个层次!
。。。。。
纪东看到黑板上的第一题,这是一道关于“物不知其数”题目。
“小明带着钱买学习资料,这些钱被三除还余二元,被五除还余三元,被七除还余二元,请问小明带了多少元钱?”
黄文涛让大家思考了一会,随机抽点两名学生上台。
不出他的预料,这种看似极其简单的数学题,在没有解题技巧和经验的前提下,不可能轻松地解答出来,两名学生吭哧吭哧了一会儿,灰溜溜地下了讲台。
黄文涛扫视了一圈,看到几名尖子生有些胸有成竹、跃跃欲试的意味,就抽点了一名男生上台解答。
纪东转头看去,果不其然,是李一江这个班内长期独占鳌头的尖子生。
李一江很快地就算出了答案,引得下面几名女生惊呼赞赏,他沾沾自喜地回到座位。
黄文涛赞许的点了点头,接着便讲述了这题的出处和思路,听说竟是明朝数学家程大位在五百多年前在《算法统宗》中所记录的基础题后,在座的学生顿时肃然起敬。
学到新的知识的兴奋,让他们迅速忘却了刚刚的尴尬和不快。
待其他同学按照自己新教授的思路,轻松解出下两题后,黄文涛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兴趣提高了。
“好了,我再次强调一下这种题型的解题规律,你们要记住这四句口诀:‘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正半月,除百零五便得知。’以后再遇到这种题型,按照口诀解题即可!”
黄文涛在黑板上又列出一些初中的典型题型,在李一江、刘玉琼的带头下,很多学生都勇敢地走上讲台,书写着自己的解题步骤。
时间过得飞快,班级里的氛围却越来越欢快!
“最后,我再出几道经典三角函数题型,看看你们能否解答出来?会的同学可以直接上讲台来解题。”
说完,他转身擦了擦黑板,又在黑板上书写了三题三角形经典题型,并随手画了配图。
第一题是初中常见的题型,有了老师的鼓励,很快就被几个自告奋勇的学生解了出来,还出现了三种解题思路。
第二题有些艰难,最终由两名尖子生费尽脑筋,联手解了出来。
轮到第三题时,班级里面安静了,哪怕那李一江、刘玉琼绞尽脑汁、挖空心思,也没能想出解题办法。
。。。。。。
黄文涛站于讲台一角,刚刚升起的一点喜悦和期望被浇灭了!
这是一道初中数学中考压轴题,是最难题型之一的“动点问题”,但再怎么难,也离不开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二次函数的基础,考察的是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和规避陷阱能力。
他以前带的那个班级,在相同的阶段解答这种题型,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还有哪位同学能够上来试试!”黄文涛鼓励着,同时向那几名尖子生望了过去!
但他触目所及,要么是惭愧低头的样子,要么就是羞红着脸的表情。
望着安静的班级,黄文涛的心慢慢地沉了下去。
……
“要不,让我试试吧!”一个有些突兀的声音从他眼皮底下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