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体育课。
高三(九)班作为文科火箭班,很多同学都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都想着争分夺秒学习。
只要能够尽可能多的挖掘学习时间,那有时候可以做到水都不喝,洗手间都懒得上的地步。
这就是尖子生的决心和觉悟。
所以,他们觉得体育课没有什么上的价值,下意识都想逃课,然后留在教室继续自习。
其实这里有个悖论存在。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都强调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的。
可2012年这会,高考暂时还不用考体育。
那样的话,在“唯分数论”的大多数学生群体当中,体育这门课上不上,其实影响都不大。
反正也不没有分数占比,也不会影响到最后的高考成绩。
那谁主动去上体育课,就是纯纯地挥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
尤其是到了高三下学期,高考的时间无限接近,学生们的复习时间只会更加感到不够,恨不得连刷牙洗脸睡觉的时间都省了。
谁还愿意浪费这宝贵的40来分钟,去操场上蹦蹦跶跶一番。
就算被迫下去操场上课,此刻大多数学生的心里想的都是这道数学题怎么解答,英语还有几个单词没有背诵之类的学习问题。
俗话说得好,“人在心不在”,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这会儿高三(九)班的这些学生,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们一个个坐在教室位置上,一动不动,完全没有要下去操场集合的意思。
这时候就得班主任赵小刚出马了。
“全部同学现在都放下笔,立刻到操场集合。这节课可是体育课,不是自习课哈!!!”
赵小刚的理念是比较超前的。
他觉得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却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那样到了高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万一身体扛不住最后阶段的学习压力,生病啊头痛啊这些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往轻的方面看,会极大影响学生们在这个阶段的复习进度。
往重的角度说,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高考状态,甚至严重起来,会让学生无法按时参加全国高考。
如果无法参加高考的话吗,这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不是都白费了嘛。
赵小刚亲眼见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在他的任教生涯中,有很多学生因为身体原因,倒在了这冲刺的最后一步,最后要不只能选择复读,要不只能硬着头皮去上自己不喜欢的大学。
总而言之,这些学生都是抱着浓浓的遗憾和伤感,离开学校的。
那时候,赵小刚很想做点什么,能够阻止这一切发生,可是都为时已晚了。
不管他怎么安慰这些失落的学生,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赵小刚现在都还记得,之前有个在高考前夕,突发疾病的超级尖子生,直接错过了当年的高考,本来这名学生有望冲击清华北大等重点名校的。
结果因为这个意外插曲,不仅没能参加高考,还只能被迫在家休学一年,等这名学生把身体照料好,再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后年的事情了。
那会儿不管是学习状态还是个人心态,都已经不复当年勇了,再度参加高考的时候,也只能勉强考个重本而已。
这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整个人生经历完全就逆转了。
老赵到现在还记得,这个学生离开学校前,跟自己说的这么一句话:
“赵老师,早知道我就好好听你的话,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下课以后也经常出去锻炼身体了,这样的话身体也不会在高考前夕出现状况,也许我的前途命运也就不一样了~”
这个学生讲的这句话,对赵小刚的影响很大。
从那以后,赵小刚不管带什么样的班级,无论面对多么顽固不灵、热爱学习的尖子生,他都会亲自到场,亲自监督班上每一名同学。
有没有按时到操场做热身运动啊?
有没有人在体育课上敷衍了事,“人在心不在”,没有达到锻炼身体效果的?
甚至是上课上到一半,插科打诨找借口,然后提前溜之大吉跑路的学生,老赵也会亲自蹲守在操场,一个个都逮回来继续上课。
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很多尖子生是不理解的。
这些尖子生,甚至会觉得老赵就是纯纯地多管闲事。
锻炼身体又没办法加分数,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放他们回去复习一下,搞不好多复习几个知识点,刚好在高考上又考到了,多拿这几分的话,在整个粤东省的高考排名上,还能一下干掉上千人咧。
赵小刚根本不会听这些学生的“胡搅蛮缠”,这时候他都会统一回复一句:“没有了身体,就什么都没有了啊!!!”
当然,这句话虽然大家都会说,但是真正的个中含义,却没几个人能够真正读懂。
毕竟身体健康这种东西,当你没有失去的时候,肯定不会觉得有什么。
但是一旦你身体不舒服,或者生病影响到日常工作和学习的时候,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在高三学子的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随便一个伤风感冒,都能让学生连续几个晚自习,不在状态。
大多数学生都会把自己感冒这件事,解释成偶然事件。
通俗地讲,就是自己运气太差了,所以才会感冒。
而不会这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