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诚发言完毕之后,高三(九)班整间课室陷入了一阵短暂的沉默当中。
陈佳新觉得这阵沉默,应该会一直持续到下课铃声响起。
不止是陈佳新这么认为的,就连其他同学也是这么想的。
毕竟大家都不愿意接着秦诚的“尾巴”,去回答这个问题,那整个课堂气氛就自然而然地冷了下去。
这种时候,最难为的还是陈佳新这个语文老师,他一开始还觉得自己真的是想了个“好点子”,能够一举扭转他上课没有同学愿意听讲和互动的尴尬局面。
结果到头来,除了秦诚这个“老粉丝”愿意给陈佳新捧场以外,其他的学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当“看客观众”,一点主人翁的意识都没有。
这会儿,如果换做是别的老师,肯定早就破防开始不顾形象地大骂这些学生,或者无差别地随便点人回答问题了。
可是陈佳新做不出这样的事情。
除了因为陈佳新个人一贯的修养和品行以外,还有就是他始终坚持的教学理念。
他没有办法强迫自己的学生,去学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诗词文章,更没有办法要求他们去听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
哪怕这些课程,是他这个语文老师主讲的,也是没有例外可言。
陈佳新学文这么多年,又有幸在北大燕园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多年,所坚持或者追求的东西,有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学成绩这种东西,他还想着能够好好引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语文。
而不是为了考试能够获得高分,才强迫自己去背诵名言名句,才去学习晦涩难懂的文言文,才去硬啃不知所云的现代诗或者散文。
这在陈佳新看来,不仅对学生个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对于先贤们留下的优秀作品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非常之快乐的事情。
如果有任何人感到勉强的东西存在的话,那从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学好语文的可能性了。
哪怕偶尔超常发挥考到了一次高分,也是纯属自欺欺人。
陈佳新想着想着,突然萌生了这么一种想法。
或许自己确实不适合当一个语文老师,也没有好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引导这些尖子生,真正地去感受语文的学科魅力。
这些尖子生们想要的,仅仅只是越高越好的分数,心里想的多半是如何考取尽量前的名次,恰巧这些东西都不是陈佳新所擅长的。
“要不还是跟雷校长说一下,另外找一个老师给高三(九)班当语文老师吧……”
陈佳新还是头一次萌生了这样的一种想法。
也不是说他真的累了,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同学们的选择权和自主权。
陈佳新作为鹏城中学少有的“学院派”老师,确实有着追求“先贤风骨”的这么超然脱俗的一面。
虽然他在高就校党政办副主任之后,把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学校的行政事务上,并且他也想着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出成绩,看起来是在为自己的仕途在发愤图强。
学校里很多老师甚至都认为,陈佳新已经蜕变成为了一个行政人员了,再也不是之前那个追求语言之美的语文老师了。
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陈佳新的良苦用心。
自从陈佳新入职鹏城中学任教以来,他就明显觉得鹏城中学的语文教学实在是有点“急功近利”。
整个语文备课组,从带头的科组长到下面的普通老师,都是坚持这么一个教学原则。
只要是对提高学生分数有帮助的东西,不管对学习语文有没有实际上的帮助,都会强制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学习。
另外的那些见效慢的但是却能“强基固本”的文学赏析或者时政剖析,根本就没有人去关注或者理会。
也许在提高高考分数这个层面上,他们确实没有做错。
但是!
如果站在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致力于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领略语言之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老师的做法却是在开倒车。
陈佳新是完全没有办法跟他们“同流合污”的,所以他在语文备课组里,一直都是被孤立的特殊存在。
在其他老师眼中,陈佳新除了毕业于北大这所超级名校以外,其他方面都是一朵不折不扣的奇葩。
教学能力很一般,课堂氛围很尴尬,学生口碑也偏差。
就连陈佳新能够担任文科火箭班的语文老师,外界都普遍认为跟雷建军校长有着莫大的关系。
如果不是因为雷建军校长也是北大燕园校友,还力排众议把陈佳新招揽了进来。
按照陈佳新这样的讲课水平,别说执教高三(九)班这样的文科火箭班了,就连能不能进入鹏城中学当老师都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很多人私底下都是这么认为的。
陈佳新私底下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流言蜚语”。
其实陈佳新被人这样质疑也很正常。
毕竟雷建军校长确实在是否录取陈佳新进入鹏城中学这个决定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波助澜作用。
甚至可以说,就是他把陈佳新捞进来鹏城中学的也没有一点错。
但是跟外界理解的不一样。
雷校长之所以坚持招揽陈佳新,看重的也是陈佳新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执着和热情。
私底下,雷建军是很支持陈佳新对于语文教学的看法的,要不然也不会放心地让他当高三(九)班的语文老师。
陈佳新之所以愿意当校党政办副主任,甚至还想继续往上到达一个更高的位置,实际上就是想获得更大的教学话语权。
他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引导整个鹏城中学的语文教学,朝向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而不是成为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奴隶和附庸。
除了要能够帮助学生们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以外,还要能够引导他们主动提高个人素养,努力挖掘中华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