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这不是署礼部部事的户部尚书赵尚书么,年前我可是受了赵尚书好一番指点。
只是这几月都没见到赵尚书,现在见到了,必须要好好敬赵尚书一杯,以示感谢。”
朱允熥的话,说着客气,但是在场的人谁听不出来,这是与赵勉有怨呐。
只是大家都觉得奇怪,皇五孙身处深宫,赵勉人在外朝,这两人是如何结怨的。
皇五孙所言指点,指的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人暗自思量要去打听打听清楚。
还有这怨是皇五孙与赵勉之间的,还是说皇太子也有份。
这参与的人不同,结果也大有不同。
朱济熺也不清楚其中情况,但以他对朱允熥性格的了解,这错的肯定是赵勉。
弟弟受委屈了,他这当哥的能在一边看着?
于是,朱济熺对谢驰使了个眼色。
赵勉听着皇孙的话,知晓今日可能要出丑,对方虽然年龄比自己最小的儿子还小,可身份在那里,赵勉只能受着。
心中如此想着,赵勉笑着从坐墩上站起,朝皇孙拱手道。
“皇孙殿下,某如今只是户部尚书,并未署礼部部事。”
他因为上次那件事上皇帝请罪,最后皇帝的处罚是撤了他身上署礼部部事的差事。
与潘善应直接原品调任外地相比,他这惩罚可以说约等于没有。
但因为皇帝暗示了禁口令,不让外传,所以他们是以别的理由受到惩罚。
不止是潘善应,当时在场的礼部官员都被外调了。
所以,那天发生的事情只在小范围内传播。
不是手眼通天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件事。
这里的手眼通天,大都指武勋们。
因为武勋们有不少子侄、部下于宫中任勋卫或将校。
所以,宫里有什么消息,外臣当中,这群武勋们是最先知道的。
但武勋们也不都是大嘴巴,不会轻易让家中子弟与外人知道。
比如,耿炳文就没告诉儿子耿璿。
“无妨无妨,赵尚书身负大才,这署礼部部事没了就没了。
说不定之后,皇爷爷还会予以重任,让赵尚书署吏部部事也说不准。”
朱允熥拍了拍赵勉的肩膀,安慰道。
听到这话,同桌的人,刷刷刷的将目光落在了左都御史兼吏部尚书詹徽的脸上。
为什么左都御史能兼任吏部尚书?
那是因为知县以上的官员任免几乎都要经过朱元璋过眼,吏部虽然主管人事调动,但这时候只是個应声虫。
所以才有了都察院一把手兼吏部尚书的特例,实在是这吏部尚书的差事已经被朱元璋给干了。
“我居深宫之中,不知外朝事情,这位吏部尚书,可别将我这稚子之语放在心上。”
朱允熥注意到众人的目光,立刻拱手致歉道。
“皇孙殿下慧眼识人才,赵尚书之才,陛下也多次提及。
这官职本也是能者上,弱者下。
若陛下要让詹某将这吏部尚书让与赵尚书,詹某也是欣喜的很,随时愿意退位让贤。”
詹徽站起来,笑着拱手回道。
皇五孙的讽刺,赵勉可以置之不理,但詹徽的话,赵勉却不能不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