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是公认的大儒啊,大儒。这世间做学问的,除非是汉学以外的学问,否则能够把他驳到哑口无言的人可没有多少。
对于苏家老爷自负的表情,林文理这个人精又怎么可能分辨不出来。他笑着说道:”老爷,我可以明白你的想法。假如只是要教孩子,我相信找不到多少比你更有学问的人。
”要是想练武,也有苏灿老爷子的关系在。就算是想学西学的学问,想必你也能找到名师来传授。但是我觉得这个公学,可不只是个做学问的地方而已。”
徐卿反应没那么快,疑惑地问道:”不是做学问的地方,那公学还能做什么?”
反倒苏涣像是抓到一点想法,正琢磨着,还没想出完整的一套来。
对于这种事情,完全不需要等别人自己悟出来,林文理直接揭晓答案,说道:”这个公学,蔡县长虽然放了不少西学的知识在里面,其实也就是启蒙的水平而已。
”若只是做学问,天底下没有多少人强得过老爷。但是公学中,大小姐可是会有一群年纪跟她差不多的同侪。
”留在家里,她能接触到的也就小丽一个小跟班而已,顶多再加上那两个倒霉弟弟,苏家的其他孩子都不敢亲近她。
”要是去了公学,里头虽然有不少普通人家的孩子,但也有一些其他仕绅的公子小姐的。既然有些人的身分跟大小姐差不多,他们的态度就不会太过卑躬屈膝,这反而容易成为朋友。
”大家都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人,当知道师长的影响力,很多时候都不如这些同侪。往大点说,就是身处的环境如何,也会影响一个人,所以昔日才有孟母三迁一说。
”而且我个人觉得,与其鞭策大小姐做学问,修女德,不如让她多交一些朋友吧。有同龄的朋友在,佛门那套道理对小姑娘来说,可不一定好使。”
林文理这么一说,苏徐夫妻俩就认真考虑了起来,随即认同了这个意见。比起长辈,成长的过程中,朋友占了更重要的地位。
按照夫妻俩成长的经历,他们幼时所能结交到的朋友几乎没有。
不是说各自的家族里面就没有其他孩子,而是朋友相交,首重’平等’。身分阶级的不同,让家里面遇得到的孩子都没办法跟他们真正的平等相处。
就是苏茵之于纪丽,苏过之于纪宝,与其说纪姓小姊弟是朋友,不如说他们是小跟班。两边更像是主从关系。
不论是苏涣或徐卿,都没想过要打破阶级的隔阂。像纪姓小姊弟如此亲近自家儿女的,要是主次不分,那未来问题更大。
那么他们的朋友能从何处来?也就是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人。
也许大家的身分背景不一定是相同阶级。但以老师为纽带,只要不刻意强调身分高低,是能够结交的。
当然,论叙年这种事情是难免的。但只要被视为同辈人的话,大家的感情就是不一样。
不过这种事情基本上都是在成年之后。
附带一说,这个时代的大金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成年的年纪是几岁。女孩来月事,男孩行冠礼,就算是成年了。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普遍被认为是十二岁。
对于塑造一个孩子三观最重要的启蒙阶段,有能力的家族基本都是自己来,不会把孩子送到公学或私塾之类的地方。顶多就是家学。
徐卿是进了京师的女子大学堂,而苏涣则是考取功名后,拜入恩师门下,才各自认识了一些同门的师兄弟。
这时的他们才真正拥有一群可视为朋友的君子之交,而年龄也都是十多、二十岁以上了。
也就是说,不是苏徐两夫妻不知道这个方法,而是他们没想到要用在快满七岁的苏茵身上。
那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公学吗?苏涣不自觉地忧心说道:”孩子年纪那么小,去了公学会不会被欺负呀?”
”噗哧!”林文理很不合时宜地一笑,顿时吸引了苏家老爷与夫人的目光。
连忙收敛自己的笑容,林文理说:”老爷,您与其担心大小姐去了公学之后被人欺负,不如担心她要是把别人家的孩子打坏了,你这边赔不赔得起。”
好吧,这下子苏家老爷的愁容更深了。
自家闺女的特别之处,就算自己想装瞎都没办法当作不知道。想起苏茵三岁那年,一脚踹断的桃树,苏家老爷就不觉得跟她同龄的孩子,有几个经得起这么折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