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这是一部紧锣密鼓的电影,初看混乱粗暴,及至再看,才就了然。
倘若我们肯跳脱开一般观众看电影就求“入戏”、然后感叹世相人情的窠臼,而分析或猜测导演的制作,那么首先就可以将长达3小时的篇幅,分成两个部分:
片头5分钟、3个事件——与主体无关的小报奇闻,极其偶然,然而发生了;
主体:175分钟、9个主要人物,无数事件、冲突,终结于一场灾异一般的青蛙大雨。
仅仅这一组对比,就可以引发诸多“关键词A.vs.关键词B”格式的解读:(1)偶然vs.必然;(2)必然vs.神迹……
……
陈曙在写最后的一道题目,也是前年上映的一部美国大片,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木兰花》。
这电影在后世非常的出名和经典,除了和主演是阿汤哥、三大电影节全满贯影后、奥斯卡影后朱丽安·摩尔有关;三大电影节的得奖片,其实电影专业的学生老师等等那都是必看的,而且甚至有的会看好多遍。
陈曙就看了不下3遍,因为这部电影的剪辑,非常出彩。
任何一个剪辑师,都会拿它来当教科书一般学习。
所以陈曙的这篇影片剖析,写的有点长,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因为实在是电影有些深刻。
站在他身旁原本想要离开的姜涛,在看到陈曙这有些与众不同的影评后,愣是又站在了那里。
“偶然=巧合=事件同时发生,必然=注定=事件终会发生,当时间的区间被挤压到极点,所有事件集中于一点,其爆发便是必然成为偶然!”
“但这一爆发,在电影中的实现,是一场根本不可能的青蛙雨,滂沱而下,有如末日,铺天盖地——”
“盖过了当夜所有人必然的轨迹,令偷盗者跌落,令持枪自杀者失手,令不相往来的母女团聚,令饮药自杀者获救,令失魂落魄的警察‘捡到’失败的偷盗者而感化照顾、令两者都获得新生,令赶来床前的儿子在垂死的自悔抛妻弃子的老父面前、终于打破绝对不哭的誓言、涕泗横流,也令知识竞赛尿裤子丢丑、叛逆爆发、拒绝再抢答、坐看夺冠失败、使得父亲气急败坏的竞赛神童,终于敢于向父亲要求善待……”
一口气,陈曙一口气一气呵成的写完,而姜涛也是一字不落的读完。
汗毛,瞬间在他的全身炸起。
《木兰花》这部电影,他当然是看过的;但他绝对没想过,有人你能写出这样的一篇分析。
逐字逐帧,仿佛把电影直接分解了开来;最恐怖的是,就像电影刚刚看完一般,这考生,难道是刚刚看完《木兰花》吗?
姜涛不得而知。
但冲着这篇剖析,他觉得陈曙对这部电影的理解,观看了绝对不止一遍。
“这储备量?”
“到底看了多少电影才可以做得到?”
姜涛其实很想继续看下去,但一个考官站在考生的身旁,几秒钟也就算了,你站个几分钟算什么意思?
考生也有压力的好吗?
虽然陈曙并没有啥压力,因为他已经完全沉浸在《木兰花》的这部电影剧情之中,脑海中满是前世剪辑这部电影的诸多画面,所以连身旁站着一个人,其实都压根没感觉到。
这是真正的代入,跟演员的入戏差不多有的一拼。
“后生可畏啊!”
“这个陈曙的考生,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
十道题全部答出来也就罢了,分析的还这么到位,这种学生基本上是北电导演系的料。
上他们中戏,都有些屈才了。
很快,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影片分析,出现在了陈曙的最后一题,试卷正面都没够他写的,直接又在背面写了很多。
而考试的时间,也差不多到了2小时。
陈曙说实话手腕都有些写酸了,最后一题的影评他可谓是写爽了。
就是其他的很多学生,有的像是在坐蜡,有的索性已经提前交卷,坐在那的差不多还有50个考生左右;没走的大多其实也写不下去了,有的电影没看过,你让他怎么写?
无非是等待时间罢了。
唰!
陈曙这时却是站了起来,他先是朝着王璐楠和丁毅两人的座位看了眼。
丁毅低着头还在那看着题目,而王璐楠则是心有灵犀般抬头,看到提前交卷的陈曙,也不由得笑了。
原来,连你都做不出来。
那我算是有点心理安慰了。
在她看来,提前交卷的,显然都是不想再浪费时间的考生,陈曙应该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