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前往了北流路上,张大元在思考该怎么跟王菊说明情况,刚才电话里面不好明说。
而且听她的语气应该是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没有去上学,估摸着这些日子王菊夫妻俩都很忙。
反而是忽略了大儿子的想法了,很多时候教育方式也是放养式的,不饿死就不错了,也没过多关注小孩的心理变化。
张大元看到今天虽然也是内外都站满了过来学习技艺或者凑热闹的北流搬迁群众。
但是有王菊、韦小莉等人的协调之下,课堂纪律还是很好的。
并且大家也都在做自己的藤编技艺,偶尔王菊和韦小莉充当临时的藤编老师到处指导一下。
许多的学员也都知道王菊和韦小莉的天赋不错,技艺肯定比他们强,并且有张大元的授意。
所以说大家还是很听话的,达者为师,王菊和韦小莉藤编技艺比他们都强,愿意指导已经算不错了。
“各位,对不起,我刚才有点事,来晚了,我们继续!”张大元好不容易挤进去,看到今天又是人满为患,不由得责任感爆棚。
北流这边不论是男女就业的意愿都太强了,特别是妇孺老人,这些群体没有办法外出打工,因此只能留在北流这片搬迁小区。
但是因为城镇化之后,生活的压力又大,长时间没有收入的话,家庭的经济压力还是很大的。
“没事,张老师,小王和小韦教得不错。”
“是啊,名师出高徒啊。”
许多刚来的学员都表示王菊和韦小莉教的不错,估计是因为她们是本地人的缘故,交流起来更加方便。
一些年纪老的,还是比较习惯说少数民族的语言,因此他们交流起来会更顺畅一些。
而张大元说得是标准的普通话,而且还会或多或少带一些专业术语的表述,偶尔又是各种网络用语。
讲课的时候,一些年纪大的的确听不懂,这也是为什么要实际操作的原因。
在编织的过程中,张大元才能看得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出现了错误从而继续纠正。
现在张大元发现藤编技艺得到增加,并且有一定天赋和基础的王菊和韦小莉有讲课的天赋。
也就顺势让她们成为自己的助教了,平时不在的时候她们就是老师。
就算他在的情况下,王菊和韦小莉也可以充当“翻译”给一些年纪大的学员进行讲课。
所谓的翻译也就是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许多老一辈的还真是听不懂普通话,张大元跟他们交流都是问题。
一开始没有这么大年纪的学员过来,现在已经多出了十多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家了,更有七八十岁的来凑热闹。
估计也是想学习一下手艺,在家里面做点什么藤编工艺品增加一些收入,每天得一个买菜钱就满足了。
张大元不仅想开设一个长期的藤编技艺班,今后如果其他技艺比较高超,能够达到教授其他人的地步。
他还是想开点其他非遗技艺的班级,除了传承宣扬非遗技艺之外。
按照林方这个非遗股主任的话说,这也是申请更高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一个硬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