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6年,张师傅作为新员工加入了我们单位,当时我们正在沙头地区承担A电厂一期工程的安装任务。这个工程是广北省的一项大型工程,总投资额高达32亿人民币。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投资,几乎占据了整个北莞市一年的GDP。
在1987年,我们单位有三个主要的工程处:沙头工程处、韶关工程处和粤州工程处。它们分别负责沙头A电厂一期工程、韶关电厂工程和红埔电厂工程的建造。张师傅来自粤北的一个山区县,他的家乡主要说客家话。
单位在1986年、1988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招聘。而我是在1988年和1991年通过灵散招聘进入单位的。与张师傅不同,我那个官二代的师兄是通过零散招聘进入单位的。在这种数百人的大规模招聘中,如何展示自己的优势是一个挑战。然而,张师傅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很快就引起了上级领导的关注。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师傅被选定为沙头工程处大项目的骨干,负责自动化专业的工作。当我加入这个班组时,由于我们来自正规的电力学校,我们受到了班上其他同事的重视,包括班长光叔。整个班组中,只有三个同事是电校专业毕业的,其中一个是我们的副班长,另一个是技术骨干,还有一位是我的大师兄。其他同事主要来自社会招聘,他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工程项目。
随着大功率机组的引入,对员工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除了要求员工的基本业务能力外,还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理解业务需求背后的原因,而不仅仅是按照图纸操作。张师傅一直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他初入公司时并不清楚公司的业务和操作方式。但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自学了修理当时罕见的电视机和录音机等半导体设备。当我刚进公司时,他已经开始在业余时间开设修理店赚取额外收入了。我对他的勤奋和才能深感敬佩。
最初,我对班上非专业出身的同事有些轻视,包括我的那位官二代师兄。然而,三个月后,我改变了这种看法。因为我们的工作对业务基本功的要求非常高。这些非专业出身的同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很快就掌握了必要的技能,证明了他们的价值。这使我意识到,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肯努力和学习,就能在这个行业中取得成功。我们这些学校出来的学生仅凭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实际操作我们根本就不懂,比如火焊、电焊、弯管等专业技术。由于学校并未教授这些内容,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学习。如果心态不端正,缺乏学习意愿,那么在单位里可能永远也学不会这些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认真学习,才有可能掌握。
我的两位师兄,大和我是同一所电力专业的学校毕业,然后被分配到这个单位。他平时热衷于足球,换句话说,他更喜欢玩乐,所以并未在业务技能上花费太多心思。他的理论知识很扎实,但实际操作水平只能算中等,无法达到技艺精湛的程度。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选择,他在班上也没有受到非议。
另一位师兄和我差不多同时加入公司,他很会说话,一开始让我觉得他什么都懂。起初,我不知道他的家庭背景,所以并没有把他放在眼里。但班上的一些老员工对他很客气,这让我感到很奇怪。两个月后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官二代。对于官二代,我并没有太多看法,只是觉得他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对我这个专业学校毕业的师弟有所尊重。然而在他看来,他作为官二代,可能认为这份工作只是个过渡,所以他并不太在意我。
对于张师傅来说,我们这三位徒弟都不是省油的灯,因此他采取了独特的管理方式。他要求我们做事前先向他汇报,然后他会提供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在进行工作时,他首先会亲自示范一次,然后让我们自行操作。完成工作后,他会仔细检查,如果有不足之处,他会亲自动手修正,并解释原因让我们引以为戒。在这个过程中,我总是最专注的,大师兄则显得不以为意,而二师兄总是一边找借口解释失误的原因。张师傅都看在眼里,但他通常不会当面指出我们的不足,而是私下找机会和我们单独沟通。
在单位里,每个班组通常配备一到两名技术员,这些技术员通常具有大学或中专以上学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通常来说,一个团队的普通组长如果渴望获得晋升,他们会尽全力完成技术员交付的任务,以此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技术员表现优秀的话,尤其是业务能力出众的技术员,他们很快会被提拔为项目主管或副主管。当项目或工地发生变动时,这些主管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业务精湛的班组长,将他们带到新的工地或项目处担任班长。
张师傅就是这样一个业务能力出众、与上级关系处理得当的人。我对他的业务能力非常钦佩,但对于他与上级关系的处理方式,我保持中立态度,既不予以过多批评,也不盲目附和。也许这就是我的性格使然。我在团队中总是保持与世无争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也是全力以赴,因此赵师傅对我的印象相当不错。张师傅也知道我是电校毕业的,他对我也颇为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