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以薄柳孱弱之躯,备极劳苦,孳孳吃吃,恒穷年而罔恤,且以一生辛勤耕笔之余,千金坐散而不顾。
他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作出如此重大的成绩,是令人敬佩的。
因为将官和士兵轻视火器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赵士桢采用上奏折、著书立说等方式。
他制造舆论,广引古今中外战例,极陈火器之利,驳斥种种陈腐落后的观念,慷慨陈词,大声疾呼,以期引起朝野的重视。
他还针对当时一般武人“器不知制,制未必精,艺不肯习,习未必攻”。
以及“知之者既深藏固秘,不知者又加诋毁”等情况,着意进行火器知识的普及教育。
他编写的《或问》《杂说》等材料,都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便于广大士兵阅读,表现了一个爱国科学家的热诚心肠和豁达态度。
赵士桢还亲自进行火器使用的教习,他对其家人的训练,坚持了一年以上。
铳手的缺乏也是当时一种严重的情况,后来甚至要到国外去招募。
此外,他对火器的管理制度也十分注意,大力宣传外国的管理办法,这些做法都是很有见地的。
他发明的火箭溜,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赵士祯世途坎坷,终生潦倒。
同乡诗人何白有散尽干金空四壁,秋风萧瑟卧文园之叹,但他在火器研制方面的辉煌建树,他的《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议》等著作,却功在国家,彪炳千秋。
王重民教授将他与李时珍、邢云璐、宋应星、徐光启、李之藻、王征等并列,认为是对中国传统的科学做了总结工作的科学家。
英国学者李约瑟的论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也高度评价了赵士祯《神器谱》一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
陈宏与大家亲切的交谈起来,他特别问了赵元奇关于火器方面的知识。
这小子跟他父亲一样,可以说是一个火器方面的狂热分子,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两人一聊就聊到了火器上面,他父亲的代表作,鲁密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鲁密铳代表了这个时代火器发展的巅峰成就。
鲁密铳在明朝与清朝(后金)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启六年,努尔哈赤率领十万铁骑攻打宁远,袁崇焕率八千人用红衣大炮和他的车营战术,把努尔哈赤打得落花流水。
而车营就是手推车加木板加手持鲁密铳的枪手组成,类似于现在的装甲车。
按明朝的武备志记载,鲁密铳采用当时明朝最先进的火药技术,射程可以达到600米,这样逆天的性能导致后世很多人对这个记载表示怀疑。
直到有现代的军事专家通过仿制鲁密铳对它的性能做了一番科学测试,才揭开谜底。
他们发现鲁密铳长度接近两米,枪管接近1.6米,实际测试其射程可以超过550米。
而同时代的日本鸟铳射程才430米,整整差了100多米,而且鲁密铳精度比日本鸟铳还高。
既然鲁密铳这么厉害,为什么最后明朝还被清朝打败并且取代了呢?
因为鲁密铳生产不容易,它枪管由精铁所制,十斤生铁反复锻打才能生产出一斤能够生产枪管的精铁。
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
制作时通常先用精铁卷成一大一小的两根铁管,以大包小,使两者紧密贴实,然后用钢钻钻成内壁光滑平直的铳管。
钻铳工艺很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钻进1寸左右,大致一个月才能钻成一支。
铳管钻成之后再于前端装准心,后端装照门。
铳管尾部内壁刻有阴螺纹,以螺钉旋入旋出,旋入时起闭气作用,旋出后便于清刷铳内壁。
管口外呈正8边形,后部有药室,开有火门,并装火门盖,这样才算制造好一根铳管,费时费力成本太高。
尤其到了这一时期,士兵还不如叫花子,贪官污吏横行。
加上天灾频繁,国力衰弱,朝廷直接停止了生产鲁密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