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侯有所不知。
王家家主中年丧妻,再娶后,老来得有一子一女。
女孩即王韫,今年十六。
男孩即王宽,今年十二。
二人年岁虽小,却与王府君同辈。
至于王雄,他是故荆州刺史王叡之子。
初平元年,孙坚作乱,逼死王叡,其子王雄才五岁。
王府君可怜其幼年丧父,养在膝下,视若己出。
虽远赴会稽,亦带在身边,随时教诲。
故此番回乡,亦随吾等一起。”
吕布经他解释,这才明白其中缘由。
王宽他实在是不了解。
但王雄的名声,他可是如雷贯耳。
这位在历史上,曾在曹丕当政之时,出任幽州刺史,并于青龙三年,派刺客刺杀了轲比能,让盛极一时的鲜卑部落联盟从此瓦解冰消,安边之功,可谓耀眼夺目。
当然了,现在的他,还只是一个小孩蛋子。
个子不高,鼻梁也不够挺。
可能是连续几个月赶路,吃喝不行,身体很消瘦。
不过,骨架倒是挺大,肩膀头也比王宽要阔上许多。
如果能保证营养,每天吃饱喝足,再弄两碗羊奶加加餐,长成一条大汉,估计不成问题。
抚慰两个小孩一番,吕布对刘泓道:
“淮南兵犯徐州之事,汝已于路上亲见。
下邳、郯县、小沛皆是其重点进攻之地。
汝若继续东行回郯县,恐遇围城之兵而不得入。
我意,不如暂缓回乡。
汝等随我大军一起,到下邳暂住,待打退敌兵后,再回郯县不迟。
未知汝意下如何?”
刘泓犹疑片刻,道:
“谢君侯美意,待我与舍妹商量。”
于是,他转身问王韫道:
“君侯提议,汝赞成否?”
王韫把他拉到一边,低声道:
“吾闻吕布此人,素有三姓家奴之称,名声极差。
方才又见其言语轻佻,恐其言不可轻信,兄长需谨慎行事才是。”
刘泓道:
“如此说来,你是不赞成了?”
王韫忙又道:
“那倒也不是。
只是……”
刘泓道:
“汝还是担心吕布言而无信?
以吾观之,大可不必。
吾等身陷贼寇之手,本是有死无生。
彼能出手相救,已显壮士本色。
今又为吾等安危考虑,请入下邳,实是仁义之举。
吾等若以恶意揣之,未免太小瞧了他。
俗云,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吕布身上的那些谣言,真伪难辨。
吾等纵有疑心,亦不可学那市井之人,不顾事实,徒逞口舌之快。
须知,人言可畏,积毁销骨,聚蚊成雷。
吾等俱在府君麾下多年,常聆听其教诲。
评判是非,当以事实为准绳,岂可因一谣言而空污其人耶?”
王韫被吕布连搂带抱,外加言语挑逗,心中羞愤,担心去了下邳,自己的境遇会更加糟糕,这才犹豫不决。
没想到刘泓竟然没看出来,曲解了她的意思,叨叨了一大堆,一句话也没说到点子上,她急忙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
刘泓茫然道:
“那你是什么意思?”
见她低头不肯作答,刘泓想了想,道:
“汝若不肯去下邳,那吾等一起去彭城好了。
彭城在北,淮南兵一时尚无法前来。
况有吾弟刘耀在,当可保一切无虞。”
王韫听了,先是高兴,而后又有点失落,最后点头道:
“那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