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吴承恩、许仲林的佛道思想的话,一般来说,时代和创造小说的态度都会对作者的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
像是吴承恩生活在明朝中期和后期,公元1500至152年间。
他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商贾之家,他一生在科场上不得志,直到40岁才得了“岁贡生”的虚名,但他的家族也曾“两世相继为学官”。
由于贫穷的生活,再加上形势不妙,科举考试失利,所以他曾遭到一些势利人的嘲笑和嘲弄,这些遭遇让他加深了对封建社会的认识和人本身的世态炎凉的愤慨。
吴承恩对科举功名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换来的却是失败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是佛教给予了他舒适的慰藉,他在安静的沉思和遭受的屈辱中,终于破灭了自己的幻想。
并且嘲讽地说道,“功名富贵总有命,必答久得之无乃痴《慰友人》”。
仕途道路的不顺利加之明代中叶以后,特务肆虐,宦官弄权,政治**,身处这个时代的吴承恩,一生困顿不如意,地位低下,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不满足于社会的黑暗**,对于社会的丑恶和黑暗有愤懑之情,却有着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知——无法抗争”。
因此,在儒家的修齐治平幻想破灭之后,吴承恩只能徒自灭性不羁,放浪于诗酒之间,在酣饮放歌时,陶醉在道家的一种无拘无束、心情飘然的境况中。
同时,从《西游记》作品来看,吴承恩对佛教是虔诚的,并有一定佛学根底。
“只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心境,才能写出好作品。
他信佛,在生活中遇到大挫折,仕途上屡挫屡败的现实中,万念俱灰以后,选择了皈依佛教。‘闲时贝叶书,步出东斋读’,以内心存在的超然清静的世界,轻轻掸去沾在衣衫上的尘埃,外物不累于身的感悟才能写出《西游记》”。
把心灵寄寓在自由的想象和虚构的艺术世界中,寻找自我的精神归宿和纯粹的心灵家园。
而《封神演义》虽然是一部以写道教为主的神魔小说,但在其中佛教和道教已融为一体。
因为许仲林以轻松地笔调将不同宗教派别的特质随意点染,将小说中的宗教内容作为素材加以创作,重新构建了以民间宗教系统为基础的神谱体系。
它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佛教的很多知名的菩萨罗汉都是从道家出身,虽最终在佛教成家,但是属于道家范畴的。
像普贤、文殊等菩萨,本属于道教的仙人,后来才皈依佛门,这之中甚至有如来佛祖的师傅燃灯古佛也是阐教之仙,种种迹象都表明作者的佛道思想。
但作为一本以道为宗的作品,其中却很少讲道,也不重点阐述道教的教义,所以许仲林是醉翁之意不在讲道,而是在满足他自己的宗教幻想的同时,还意在借助对道教的推崇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西游记》《封神演义》两部作品中体现的佛道融合思想
要知道《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两部小说虽然讲的不是一个朝代的故事,但在人物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托塔李天王李靖、三太子哪吒、杨戬等人都在两部小说中出现过。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有个特别明显的传承关系:由道转佛,同样的人物在《封神演义》里是道士,到《西游记》里就变成了和尚,像《封神演义》里提到过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燃灯道人经过许多年的参悟后修成正果,加入佛教分别成为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和燃灯上古佛,这些人物在《西游记》里也有所体现,可见这两部作品的关系紧密。
比如孙悟空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神秘的游离于世外的神仙。
孙悟空在三星洞花了7年时间修道,学习了3年的武,凌霄殿就被他闹了个底朝天,所以有很人就对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西游记》上说菩提祖师隐居于“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意指“灵山”,“斜月三星”是天上的事物,隐喻“天空”,合起来意思就是:“天上的灵山”,而如来佛祖恰好就是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
孙悟空第一次拜访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写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菩提祖师在西方世界中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神仙。
但如果他是佛教的尊者,为什么会对道教的文化这么了解呢,如果他为道,那为什么又会有“西方妙相祖菩提”的说法呢。
在《西游记》,我们不能真正解决菩提祖师的身份之谜。
《西游记》中的菩提给人的感觉是及佛道于一身的一位尊者。在《封神演义》中正好也有类似与佛道一体的派别——西方教的存在。
还有《封神演义》里讲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他们曾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便是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
《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提及准提道人:“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
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师。’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而菩提祖师在《西游记》的亮相:“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师”。
菩提祖师在《封神演义》中是一个自由的开明人。
他曾多次来到东方进行度化,十分了解道家。
他也是西方教的第二个领袖,对佛教文化也非常的了解。
《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
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是隐居在西牛贺洲的教徒。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菩提祖师应该就是准提道人。
只是到了后来西方教并入佛教,准提道人更名为菩提祖师,隐身在山上修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