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张掌柜对于林夕花钱买人的事情毫不意外。甚至张掌柜还在考虑是否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广州这边招募愿意出海的贫困人家运到林海平那里。
他越想越觉得这个主意可行,而且自己手里还掌握着林夕存在杂货铺里的那些银子,只要能够争得林夕的同意,自己就可以利用这些钱招募人口。
为了避免重蹈在祝海主手下短短一段时间面死亡了好几十人的惨剧,所以林夕把准备回粮城的福船腾出来。
把这400多人分别装在三艘船上,开往不同的目的地。
林夕师兄弟,却因为张承恩提出的想法而留了下来。
三嫂张冯氏和三师兄的两个女儿带着林夕送给她们的一匹果下马和一匹小马驹则坐着船跟着那100多个孩童先去了粮城。
张掌柜和林夕探讨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林夕充分听取了张掌柜的想法,认为这种方式可行,同意提供资金。
张掌柜之所以要求林夕同意,就是看中了他手里的钱。林夕在广州虽然有20万银子的额度,但是这些钱是不能随便花的,必须经过刘掌柜同意。
但是别忘了林夕在马尼拉那边的商馆里还有将近100比索的财物。那笔钱相当于50万两银子,而且这笔钱随着贸易的往来还在不断的增长。
张掌柜的想法是在沿海的港口通过林家的船队招募愿意去南洋拼一把的贫苦人家,最好是全家一起走。
并且通过广州、海南岛、合浦、粮城这几个港口把不适合远行的人先放到这里养一下身体,等身体变好后再随后面船只向前,这样可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离开粮城后,沿着海上运河和交趾半岛开辟的一系列港口进行补给,最后到达林海平从水真腊土王里手里所购买的那块土地之上。
而且林夕还对张掌柜的计划做了修改,张掌柜所说的是第一阶段。第二步就是发展一些海上舰队,利用已经适应气候的移民占据那些蛮荒岛屿。
不过林长波对林夕这种这种肆意圈占所谓的无主土地,有些不以为然认为纯粹是浪费人力。
不过大家一致同意张掌柜的计划对于林长波和刘掌柜所代表的林家则是无可无不可。反正花的是林夕的钱,只要林夕不心疼林家倒是可以给他一些方便的。
林长波和刘掌柜非常相信虽然现在大明外患天灾不断,大明北方流民无数。只要哪天我大明的皇帝励精图治,涤清政治,早晚会像以前的洪武或者永乐时期那样,人人有饭吃。
像林夕这样把大明子民运到海外开垦土地纯粹是瞎折腾?即使那些流民被安置在海外,他们存有一定量的财富之后就会重新回到大明来。
不是没有人在海外开垦,但是那些海外的华人势力一直发展不起来。现在南洋就大大小小的华人势力上百处。可是真正成规模的只有吴氏、郑氏,还有张氏这三个势力。不过他们无疑不是以本族人为基础,吸纳其他华人人口发展起来的。
那些像林夕这样招肯平民发展开垦土地的势力无不和周围的土人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冲突。
而环境的不稳定又让海外开垦的华人感到不安全,所以他们只要攒够一部分财富,便会坐着船回来。
而林夕这些做法就是做无用功,根本对于林家海外领地的开拓没有多大作用,林家海外领地开拓就要靠林家的佃户和林家的族人,至于那些流民根本没有留在当地生根发芽的决心。
林夕根本不管林长波的抱怨。林长波抱怨的真正原因是他本以为这20万两银子能被林夕花在巡海营的这些家丁身上。
却没有想到林夕却把他们花在救助流民上。这批被买下来的福建流民修养了几天之后,乘坐三艘福船出海了。
林夕师兄弟就等着到粮城的福船返回,同时通过张掌柜在广州城网罗一些工匠准备带回粮城。
但是没有想到这批流民离开三天后。林夕的长兄林天石带着三艘海船来到了巡海营的港口。
林长石这次来是准备带着维修完毕的海甲,海乙和被命名为海丙、海丁的两艘改造后的船只组成护航舰队。
随舰队来的还有一艘叫做总角号的福船。这艘船要回粮城,所以林夕把装上雇佣的那艘商船的货物又倒到了总角号上。
石掌柜欢欢喜喜的装上自己的货物,开往了马尼拉。
林长石率领着这支舰队一方面是给这些来往于广州和马尼拉的商船护航,另一方面就是测试这四艘船只的优劣,为下一批船只的改造积累经验。
林夕参观了海丙和海丁两艘帆船。海丁是采用福船的船身和西夷人的软帆装方式分别使用了三根的主桅杆。
而海丙号就是林长石俘获的那艘武装商船经过修整后重新命名的一艘克拉克式的帆船。这艘船有一个狮头鱼身的船首像也是青铜材质的。
林夕参观完后把林长石拉到一边耳语了一番,然后林长石便带着林夕领着水手们拆下来那尊船首像。
林长石把它送给了林夕,并在船首像的位置重新安装了一根倾斜三十度角的桅杆,并在上面拉了三角形的纵帆。
第二天林长石便带着林夕驾驶着海丙号驶出了珠江口,开始在海面上进行试航。海丙号安上这三面台升帆之后,表面只能是被风吹着跑的软帆船,就具备了可以逆风行驶的能力。
现在的这些软帆船虽然也能够逆风行驶,但是他们只能像福船一样大角度的缓慢的逆风行驶。行驶速度相当缓慢,所以才会产生此时的帆船贸易只能顺着洋流和季风每年进行两次,乘风而来,乘风而去。
而增加了前三角帆的克拉克帆船便具备了逆风能力,而且行驶速度可达三到五节。
简单来说就是跟飞机一样对伯努利效应的应用。
当空气流经机翼一样的弧面时,因为两侧流通空气的速度不同而产生一个向上的提升力。
对于纵帆帆船来说,这个力就是一个向前向上的吸引力,船体也正是靠着这种压力差前进。
当然,帆装不同,逆风的效率也不同。兜锋能力更强的横帆在顺风的时候确实占尽优势,但在逆风航行的时候却会被纵帆完爆。
比如说,当风从正北吹来时,纵帆船最近可以选择沿着北偏东30~40°及北偏西30~40°的方向迎风航行,这种离风向最近贴风航行的姿态就叫做进行风航行姿态也叫贴风航行。
就像现在的海丙号一样,左舷迎风可以被更进一步精确描述为左舷腔逆风贴风航行,一会在风向左边贴风行进,然后再换到右边行进一会,如此往复之行,就能顶风前进了。
纵帆船可以在风向左右最小30~40°的范围内迎风做贴风航行。
而纯横帆舰船却只能做67°迎风,关键就是西夷横帆横转动时会受到支撑桅杆的索具妨碍,最多只能左右转动至多50°多点,导致西夷战舰迎风夹角最小也必须大于15°所以操作时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在风力强的时候甚至有可能产生侧翻。
但这点对于福船的横帆来说却没有任何困难,因为福船的横帆是可以180度转动的。福船的船体就可以保持逆风的平行的方向上。而不会由于船体横过来产生过大的阻力而翻船。而改装帆索的林长石等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林夕去掉了船首像给他们加了一个桅杆和三面三角纵帆之后,通过在海面十天的试航之后才发现这一个问题。
回到港口后,林长石又带着四艘船组成舰队,在海面上航行了一番之后。又给海丁号的前面加了一根桅杆和三面纵帆后在此稍事休养,停留数日后,径直驶向马尼拉。林夕和林长波送别的林长石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屋子。
林夕坐在屋子里想着这些天在海上他和林长石的一些交流情况。
“港口有许多炮台,马尼拉城周围还有小型的炮台堡垒。具体马尼拉驻军有多少我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不会多于3000人。”林夕向他的兄长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情况。
“由于马尼拉内城基本上都是西班利亚人居住,一般的明人是禁止入城的。当然,那些只不过是西班利亚人的规定,具体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只是不能在里面过夜。除了接受天主教洗礼的明人大商贾外,还有众多小手工艺人,如园丁、剃头匠、织匠、木匠,甚至连面包师都有许多明人从事。”
“作为西班利亚人统治马尼拉,乃至呂宋的核心区域,其防卫和盘查是非常严格的。一旦入夜,所有在马尼拉城内的所有的非西班利亚人必须全部离开,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当场格杀。”
林夕讲述西班利亚对于从大明来的商人矛盾的心理。
西班利亚人是持欢迎态度的,丝绸、漆器、瓷器、棉布,甚至粮食,都是菲律宾西班利亚殖民政府所需的物资。
但他们却又对明人充满了警惕,尤其是定居生活在菲律宾的明人。
因而,在菲律宾乃至在马尼拉,所有的明人都会受到各种限制。虽然我们这一次商谈给那些明人提供了一些保护,但是无所不在的歧视仍然还是存在的。
尤其是那些西班利亚人挑拨信夷教的土人和倭人,时常与明人发生冲突。而信教的明人就是潜藏在大明人中的叛徒,时常会把自己这边的情况透露给西班利亚人。所以马尼拉明人社区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城外的明人聚居区--八连,房屋密密麻麻,毫无规划,居民区、商业区、货栈混杂在一起,而且所有的房屋都是木质的。
居住其中的明人就有两万多,此地处于马尼拉城外,而且西班利亚人还在八连城的周围修筑住了四个炮台。整个八连城都在西班利亚人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一旦城内的大明人有任何异动炮火之下,估计就是无数的伤亡。
明人商贾维持并满足了西班利亚殖民地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西班利亚人除被驱使而来的士兵外,都热衷于参与有大利可图的大帆船跨太平洋贸易。
那些西伯利亚人不屑于从事其他利微而艰苦的经营,更不愿涉足零售和中介商业。就是大明这里沿街叫卖的各种商品在马尼拉你是找也找不着。
这一次林夕之所以会在马尼拉赚的大量的财富,就是因为马尼拉政府为了“贿赂”林夕。
无意间让林夕形成的对零售业的垄断。大明的商品直接面对所需要的人,所以积累起来的购买力爆发出来,才让林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之内便挣了一大笔钱。
而在马尼拉的大明商人品交易对象主要是西班利亚人和热那亚人。他们直接从港口大明来的商人手里,取得大量的大明货物,然后通过太平洋航线贸易,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赚取数倍的利润。
一些在西班牙国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匠人,来到菲律宾后,与明人工匠相比,其技术固然是低劣一点儿,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可是这些匠人来到菲律宾之后,马上就抛弃了自己的本业,而是利用他们的身份开始强买强卖并可轻易的赚取大量的财富。能够毫不费力的获得财富,谁还会辛苦的挣钱?
比如烘制面包,西班利亚人的主食。明人根本不吃面包所以这方面的手艺应该是西班利亚人本应是得心应手,但马尼拉的西班利亚人吃的所有面包都是明人烤制的。
由于从墨西哥的过来的资金远小于他们想购买大明商品的数量。已购买明人货物的马尼拉商人也无法偿付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