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码头和浦口火车站相连,对岸则是中山码头,之所以取名中山码头,还是因为孙大炮的缘故。
中山码头的名字源自于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BJ病逝,他的灵柩暂厝于京城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再安葬禁令。
为了保障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顺利进行,当时的金陵国民政府决定在下关江边建设码头以迎接先生的灵柩。
新码头于1928年8月8日竣工,并被定名为津浦铁路首都码头。
1929年5月26日,先生的灵柩从北平沿津浦铁路南运,于5月28日抵达金陵浦口火车站。
灵柩转由浦口码头登上渡轮,在军舰护送下渡过长江,抵达下关码头,并由挹江门进入金陵城。
奉安大典举行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灵柩所到之处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门、中山桥、中山路等,灵柩登陆的下关码头亦被定名为中山码头并沿用至今。
晚上,码头边,路人形迹匆匆,路过浦口火车站的时候,张一鸣突然想起了一件趣事和这个火车站有关。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个浦口火车站就是当时文中的火车站。
走着走着,张一鸣看见前方有两个人,准确的说,是两个男人,他们站在路边的石椅上。
似乎是在谈论着什么,只是隔的有些远,张一鸣听不清楚,顺着江风,张一鸣隐隐约约听到“政府”“科长”之类的。
再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穿着一身黑色风衣,头上戴着绅士礼帽,咋一看,像是政府的行政人员,可是从远处仔细看着他们的眼神,却又不像,他们的眼神凶狠而又坚决,又像是军人,腰间鼓鼓的,似乎是有什么东西藏在里面。
军人?警察?还是,同行?张一鸣心中这样想着,脚步却停了下来,他可不想把自己放在疑似同行的眼皮底下,即使对方不一定能看出来自己的身份,他也不会将自己放在别人的焦点上。
张一鸣一直牢记着程见山的话,在潜伏中,一切以自己的小命要紧。
想了良久,张一鸣还是决定走过去,只不过,他戴上了帽子,用围巾裹住自己的下巴,整个脸只露出鼻子以上的部分。
张一鸣装作无事的从两人身边路过,然后又装作看风景的样子,扭头看了两人,又看了看后边,过了一会儿,才转过头。
只是,天色有些黑,虽然有月光,但是有礼帽的遮挡,张一鸣看的不是很清楚,还好,张一鸣的视力算是比较好的,看到了两人身上一些比较显著的特征。
随后,他收起目光,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一直往前走,直到走到二人看不见的地方,才返回从另一个方向往旅馆走回去。
张一鸣没有看见两人的全貌,但是他牢牢的记住两人身上的特征,他相信,只要是见到对方,他一定能够认得出
回到了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