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兴修水利工程的农业社区所拥有的资源必然会超过不兴修水利工程的,而兴修水利等大型工程就需要一个官僚体系。
同样,赈灾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
如果认为有武功就不会存在原来的社会结构,我觉得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土地是财富之母,没有农业就无法为手工业的繁荣提供基础,没有手工业武林高手们就穿着兽皮去比武吧。
一个强调武力,不依赖官僚体系和兴修水利的社会。中国也经历过,那就是维持了不到百年的元朝。蒙古人迷信武力且不兴修水利,科举官员极少,绝大多数官员都看出身和跟脚,缺乏行政能力。
最终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环境迅速恶化,全国性的起义使得蒙古人退回漠北。
武力从来不是决定社会形态的主要因素,非洲的黑叔叔,绿教的部落酋长们手里拿着导弹、坦克,挥舞着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他们的社会形态仍然受到部落社会的限制。
至于军队,我主要是参考了历史和战锤:全战。
首先,在我们这个没有武功的世界里,冷兵器时代的战役结果往往倾向于战斗双方之中,人数更少,更加精锐的一方取胜。
南北朝的许多决定性的战役中,往往是人数多的进攻的一方最终居于劣势。
李靖先破突厥的克服定襄之战,真正投入的主力是三千名精锐骑兵,后来灭东突厥时,有骑兵一万,而先锋却是苏定方的两百名骑兵。
明朝王越的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所动用的兵力都不多。
这些都于史有载,动辄百八十万,二三十万的兵力,那是小说家言。
对于武力对政治的影响,我的思路主要参考了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
东晋时代,晋元帝和王导并没有多么强大的军事实力,整个东晋时期曾经发生过很多次依靠武力解决的重大政治事件,但是很多时候政治事件解决时的最终得利一方并不是掌握武力的集团。
从苏浚、陶侃、祖约、杨佺期、刘牢之等人的命运来看,这些人拥有强大的武力,同时也被统治集团所防备制约,却一直不能将武力作为形成掌控政权乃是彻底夺取政权。
真正能够兼而掌握武装力量和朝政大权的是琅琊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颍川陈氏这些士族,而这些家族能够同时将武力和政权兼而有之,其实是东晋皇权的默许扶持,起决定因素的是这些家族与皇权的远近亲疏以及其中的人才。
我们常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为何苏浚、陶侃等人有了枪杆子却不能掌握政权呢?田余庆先生总结为缺乏眼光和准备,我认为是合适的。
当年说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伟人,当时已经有了思想和组织,唯独缺少了枪杆子的支持。而上面的那些人除了武力之外,一无所有。
我将本书的武功设定为一个逐渐升高的过程,从武力上看,武功的上限和顶层人物呈现了逐渐增多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武林人士对于政权的变化就是我一直想增加进小说里的一点东西。
少林寺的高僧们搞暗杀拳只是思想上的变化,扩大经营增强社会影响,这是一个江湖门派的常规,其本质上还是旧的。
武当派的道长们搞文武学校,通过科举有目的的渗入官僚体系,同原本的儒门书院一较高下,这是一条新的路子。
至于江湖大侠将自己的家族奋斗成了一方节度使如魏博田家,韩家让子弟习武,这都是我想写的变化。
还有杜停杯这样的江湖人实际上在完成政府的一些职能。
我设定了一个由剑仙草创的剑庐,一直敝帚自珍的武林秘籍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翻阅,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本身就在挑战门派存在的基础。
如果我们将历史读得浅显,那就会觉得三百年一个轮回,没有什么新鲜事。然而若是读得深一点,那就知道我们的历史其实在不断地向前演进,时时都在增添许多新的东西。
我所希望的是能够将我自己想得这些变化添进去。
本书中有许多旧的东西,比如道圣的筹谋,百晓生所处的组织,这都是武侠大家们经常用在书中的传统元素。
当然也有我自己添加的新东西。
武侠小说的本质是一种幻想的成人童话,我希望加一点新的东西进去。
这本书的开头,本来就是我随手拟的一个开头,后来的签约尚在预料之中,但是再之后的三江、强推乃至上架,那就真的在预料之外了。
兼职码字,难免会遇到本职工作的一些影响,现在自己反过头来看,本来不强的文字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描述偏向议论文而缺少了故事应有的视角。
原来的行文节奏也经常因为日常的事物搞得支离破碎,我本人其实还是十分羞愧的。
其实本文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将主角的起点从皇帝换为某个闲散的藩王乃至江湖小卒,无疑会增加很多故事性。但是既然已经已经形成了现今的格局,那自然就要在当下的窠臼内尽量将文章写好。
元旦假期即将开始,也即将迎来2018年,在这里先向各位朋友道一声元旦快乐,并发心继续努力,提高文字质量和节奏,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增加更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