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起纷争,豪杰幸运生。明争暗斗间,难免有输赢。”
众所周知,南北朝情况极为复杂,我们国家这段时间处于分裂状态。
这种分裂状态很不稳定,还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新变化。南朝承自东晋,相继分为宋、齐、梁、陈四朝。北朝承自十六国,也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之分。
这个特殊年代,无论东南西北中,经常都是烽火连天,各种大小战争总是此起彼伏。在这段纷争的初期阶段,北魏皇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耀眼的独特存在。
曾几何时,北魏军力很强大,综合国力也十分浓厚,可以说是威震四方的北部霸主。
很不幸的是,到了北魏后期时,皇室内部日渐堕落腐败,朝廷政局也变得动荡不安起来。
这个时候,豪强们趁机争权夺利,逐步形成了宇文泰和高欢两大军事集团。
宇文泰集团占据了关陇之地,高欢集团则主要以晋阳为中心。两大集团不断拥兵自重,时时刻刻都在虎视着北魏政权。
后来,高欢在消灭尔朱氏势力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六镇余众的领导之权。高欢为人十分精明,很快就获得了世族人士的大力支持。眼见时机成熟,他就强行改立元修为皇帝。
高欢虽然坐镇晋阳,但是却一直密切地遥控着大魏朝政。为了随时掌握新情况,他特意安插亲信高乾在洛阳朝廷内,帮助自己专门负责监视孝武帝元修的一举一动。
元修虽是高欢的女婿,但是心里很反对高欢专权,更不甘心自己事事受制于他。为了不让自己彻底沦为傀儡皇帝,元修一直在暗中想方设法地改变这个被动局面。
后来,元修终于忍不住要出手了,准备要与岳父高欢展开权力争夺战。他随便找了一个借口,趁机杀死了高欢的亲信高乾,从此以后就与高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第二年,孝武帝元修以伐梁为借口,想要集结大批军队去进击晋阳。
高欢闻讯后,决定要采取先发制人。他也以伐梁为名,立即命令二十万大军迅速南下。
元修自知难敌高欢势力,当即派亲信找宇文泰紧急求救。宇文泰闻讯后,立即派出亲信及精锐部队,十分迅速地赶去洛阳迎接元修。
自此以后,元修已经没有退路,只好选择西奔长安,投奔和依靠宇文泰军事集团。
听闻孝武帝已在长安为帝,高欢随即就另拥立元善见为帝,并很快就决定要尽快迁都于邺城。如此一来,两大军事集团各自为政,从此互不承认对方是合法政权。
盛极一时的北魏正式分裂,从而变成为东、西两个朝廷。双方各不相让,都在使用北魏旗帜,宣称自己是代表着大魏正统。
随着宇文泰和高欢两大军事集团的公开争斗,曾经雄踞北方一百多年的大魏皇朝已然土崩瓦解。此后十几年里,双方相互攻伐,争得你死我活,再也没有消停过。
相比较而言,前期争斗阶段,东魏实力确实稍强一些。但是,西魏不乏有能人异士,军事战斗能力也非同小可,短时间内谁也没有能力彻底剿灭对方。
这段特殊争斗时期,双方各方面情况也都很相似:庙堂之外,遍地狼烟升起,战火纷飞不断,铁蹄四处纵横。朝廷内部,皇室日益衰微,时时暗流涌动,处处险象环生。
无论是实力较强的东魏,还是能人众多的西魏,谁也难以预测即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西魏朝廷自建立不久,宇文泰就寻机杀掉了孝武帝元修。扶持文帝元宝炬登基后,皇帝已经只是徒有虚名了,宇文泰自己牢牢控制着朝廷大权。
在宇文泰苦心经营下,西魏宇文氏集团实力逐渐增强,逐渐扭转了过去那种劣势局面,慢慢和东魏高氏集团势均力敌起来。眼见西魏日益强大,东魏高氏集团已经按捺不住了。
东魏武定八年,经过数次密谋和精心策划后,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侍郎赵彦深等人入朝,明目张胆地劝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尽快将皇位禅让给高洋。
在群臣威逼之下,手无权力的孝静帝颁发诏书,无可奈何地宣布禅让高洋为帝。取代了东魏后,高洋立即改国号为齐,高氏集团终于从台后走向了台前。
高洋篡魏建齐不久,为了避免自己夜长多梦,很快又悄悄下令杀了东魏孝静帝。
西魏文帝听说后,立即变得忧心忡忡起来。他日夜担心不已,害怕宇文泰也会效仿高洋。他越是担心,就越感到恐惧不安,最终也因此而迅速变得重病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