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第一场阅卷,这一次倒轻松许多。
一是题目数量减少,二是考生数量减少,三嘛,则是考题批阅起来很是简单。
“虽说咏竹简单,但大多从众,写不出什么新意!”
“是啊,连看了几十份,也就一两首勉强别出心裁,至于写赋方面,却未曾见一佳作,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阅到深夜,几位考官也都相互吐槽起来。
听得同僚的议论,钱渊摇了摇头,随手拿起了一份试卷。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
当钱渊读到这首诗之时,眼睛一亮。
“好诗!好诗!虽是咏竹,却也是咏自己,咏无数考生,十年寒窗,哪个不是咬定科举不放松?哪怕几次考不过,依旧千磨万击还坚劲。”
“此人能现场结合自身与考题作这样的诗,当是一位人才!”
瞧得钱渊这般感叹,周围十几位阅卷考官都不由得好奇。
“钱大人可是发现了好诗?”
众人凑了过去,盯着那一首《竹石》看,纷纷赞叹。
“此子思维敏捷,才华横溢。”
“不错,咏竹也是咏自身,如无数的考生一般,当上佳之作!”
这首诗,整体来看,并不是特别出彩,而让考官们惊叹的是,能结合现场与自身,作出附和考题的诗,那就不得了,说一句才思敏捷也不为过。
“看来诸位都觉得好,那不妨一起看看他所写的赋?”钱渊见状,饶有兴趣地开口说道。
阅卷本是一件枯燥的事情,现在发现了佳作,对此人写的赋,一众考官自是期待。
这次赋的考题,以事警人。
若是立意小了,整体再好,也不会太高分。
其次,赋是最考验文采的。
钱渊翻了一页。
“阿房宫赋?”
看着赋名,他轻声念了起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只念到一半,钱渊的声音便是大了几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念到最后,钱渊只感觉血脉膨胀,怨声哀哉!
“好赋!好一首《阿房宫赋》!”
钱渊念完,不由得赞叹。
周围考官同样如此。
“这首《阿房宫赋》,当得最佳!”
“从文章来看,辞藻富丽不浮华,朗读起来,气势雄劲,豪迈至极!而从立意来看,立于王朝警示、警示后世君王。”
“是啊!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此等立意,此人之志向非凡!”
“我等文人理应如此,忧国忧民、匡世济俗!”
“......”
钱渊点了点头,写诗写赋,从中不仅看出这位考生才华横溢,还有忧国忧民的情怀。
“若我武朝多些这等人才,何愁国家不兴?”
他感叹一了一句,拿着试卷正欣赏,突然察觉到一丝不对。
“怎么......这字迹如此眼熟?”
听得钱渊之言,旁边考官也是惊讶。
“咦,我以为就下官觉得眼熟,原来钱大人亦是如此?”
“我也觉得,这字迹.......”
钱渊恍惚想到了什么,惊呼道:“快,将第一场那份满分试卷拿来!”
此话一出,一众考官心头一惊,隐隐猜到了什么。
一位考官连忙将其找到递了过来。
钱渊将两份试卷平铺在案牍上进行字迹对比,赫然发现,两份试卷的笔记,如出一辙!
“果然是他!”
“此人大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