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以前,很多人并不知道秋浦在哪。诗词大会的一期节目中,学者康震解释道,秋浦在安徽省的贵池县,那里有一大片水域,所以称之为秋浦。浦,是指水边、江河支流的交汇处。
缘:因为。
似个:似,像。个,这、那、个子。
长:长度,动词,长。
秋霜:秋天的霜,这里指的是白发。
释义并评析:
1,白头发有三千丈那么长。
2,因为,愁,也像这样长。
3,不知道镜子里面。
4,作者对着镜子感叹,镜子里的白头发哪里来的?
康震在央视解释这首诗的时候,说了四个字,无理而妙。
本人是无法赞同这个说法的。
文字不是神话,不应该无限延伸,不应该以想象来诠释文字。康震先生既然说出无理而妙,大概是他自己也觉得这首诗很无理。无法解释。
先说第一句。
你可以讲,愁长三千丈,苦也长三千丈,毕竟无法验证,你可以无限想象,虽然你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也无法证明你是错的。
因为虚和实是两个极端。用实来描写虚,本身就无法验证。虚是看不见的。这样描写,是可以的。虚实辩证。
但是,白发是不能长达三千丈的。活多少年,能够白发长到三千丈?人能活那么久么?写实,就要有逻辑性。
实化虚,化的是心境,不是实体。
有学者解释说,李白的意思是,头发一根一根连接起来,有三千丈。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写成:发连三千丈?李白才高八斗,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字。
第二句。因为愁像这样长。我们假设第二句成立。愁有三千丈。那么,与白发三千丈有什么关联?因为愁,白发就有了三千丈了?就算是完全失去理性,处于感性状态。虚的感受,也不能影响到现实。
可能很多人读这首诗的时候,第二句都是这么解释的,这样的话,也符合格律平仄,但是,如果不按照平仄规范去看的话,这一句似乎还合理一些。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因为愁,像个子一样,在长。我认为,这样解释,比其他解释,要更为恰当一些。
不过,即便这样,也和上句没有直接联系。
第三句没问题,如果没有后面的话。
第四句,镜子里面的白发,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