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人看到县令都对王昱如此客气,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王家真的不一样了,县令对于村里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官了,很多人都还是第一次见到县令,手脚都不知道怎么放。
吃过宴席县令就走了,县令走了后,其他人吃饭也自在了许多,流水席确实摆了三天,村里人也吃的心满意足,这三天比过年吃的都要丰盛,这几日讨论的内容都是王昱和他们家宴席了。
王昱已经授官,他虽然不是周家本族的人,但玉溪村也是他的根,玉溪村好他也会更好,既然自己现在有能力那就多做一些事,就让玉溪村更好一些。
第二日王昱找到村长,说让村里开蒙学的想法,村长听完后愈发的高兴,他知道读书的好处,先不说他自己能做上村长就是因为他是个童生读过一些书,就是镇上县里招工都是识字的优先。
“周叔,我买三十亩的田,作为村里蒙学的学田,以后田里的收入作为蒙学的开支。”王昱大致算了一下,三十亩的学田好好侍弄,除去粮税和种子的费用,余下的钱是足够蒙学开支的。
又说道:“村里只要是愿意读书的小孩都可以免费读,不说让他们读到什么程度,认识字也行,哥儿女孩也可以的,他们不能科举但是能识字也是好的。”
“当然,如果有好的苗子就送去镇上宋夫子那里,您放心我会资助他继续读书,宋夫子那我也会说好的。”
听王昱说完后,村长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这会儿的心情了,只能激动的握住王昱的手说着,“好好,王昱你是个好的,我代表全村的人谢谢你。”
村长是真的激动,他没想到王昱可以为村里做到这种程度,村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周家本族的,而王昱和周家并没有关系,只是十多年前落户这里的。
他本身高中就会给村里带来诸多好处,更不用说每年收村里的粮食比他们卖给粮商价格高出许多,就是不做这些村里人也会感激他的,没想到王昱还能为村里做的更多,他知道一旦村里年轻一辈都会念书识字了,玉溪村只会越来越好。
想到这里村长拿着茶杯的手都在颤抖,“那蒙学请夫子吗?”
王昱:“先看看村里有多少小孩读书吧?周叔不也是童生,教孩子们启蒙足够了,如果小孩多的话那村长就再请一个人,请人的月钱也从蒙学田里出。”
“好好。”
“周叔把这钱拿着,既然要开蒙学那就做好,在村里重新修建一个蒙学,孩子们读书的环境也好一些。”说着就递给了村长两百两银票,其中有买学田的银子。
村长激动的颤着手接过银票不知道说什么好,开口道:“怎可再让你出这个钱?”
“周叔莫要推辞,您也知道我要做官,玉溪村就是我的根,村里能继续出些读书人对我也好,我和玉溪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村长看他这么说也没再推辞,只说一定把蒙学建好,学田也会安排人打理好,又问他蒙学要取个名字吗?
王昱对于取名不太擅长,想了一会就说就叫玉溪书院吧,村长听完也觉得好,让王昱再给蒙学题字,他叫人刻好到时候挂在书院门头上。
“好,周叔,我马上要去京城述职,村里的蒙学和学田就劳烦周叔多操操心了。”
村长坚定的回答道:“你放心,我一定办好。”
和村长谈完后,王昱回家把这事和家里人说了,王父王母也支持,既然王昱这么做就有他的道理,而且自他们落户到玉溪村,就是玉溪村的人,而且村长连带村里人对他们外来户都不错,起初艰难的时候帮了他们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