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一句话仿若道尽江南秋景的独美曼妙。
自古以来,江南之地,人人皆知风光景致婉约秀丽,其独特之处丝毫不逊于北方大山旷野所具有的雄浑壮美。
但是倘若要说江南之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听者却大多不过是付之一笑。
世人虽无不说江南之地,坐享民丰物阜之便。但是自大玄开国立朝以来,历经三代,上至洛都满朝文武大臣,下至全国各地文武守臣,官出江南者,寥寥无几。
由此,大玄其他地区的文人仕子都把江南戏称作官外之地,意为大玄官场化外之地。更有甚者,还戏称江南文人为平民秀才,意为秀才功名,平民一生。
自此江南所出文人无不引以为奇耻大辱,日夜发奋苦读,渴求才选入仕,正名大玄。
……
大玄之主尊号自开国伊始,便不再是“皇帝”二字,太祖皇帝当年初创大玄朝,四方夷狄,无所不服,海外诸国,称臣纳贡。太祖有感大玄国威之盛,遂自去“皇帝”二字,另取“世尊”二字以代替,后人因此尽称大玄之主“世尊”之名。
大玄第四代世尊陛下景兴三年,江南出大才严道,二十四岁便以才选入仕,直任翰林学院正六品掌书学士,出入朝堂,皆陪伴世尊左右。
陛下每有疑难决策,悉数问计于严道,严道有问必答,神色从无迟疑不定。
事后陛下常对人说,严道所言,不仅条条有理有据,甚至还时有精妙之语。正因为陛下的看重,严道在景兴十三年便主持大玄国政革新。
景兴十五年,江南淮左一自号南山先生的文人走进了大玄洛都,拜访了大玄江南派革新名臣严道。
景兴十六年,南山先生上书《上国十策》。陛下看完后,长叹三声“遗贤在野,可比严道”。由此南山先生因一篇《上国十策》名动天下,声传朝堂与江湖!
景兴十七年,南山先生黯然离开洛都,回到江南淮左南山隐居。
景兴三十六年,陛下驾崩,谥号为文。太子殿下令秋然即位,定年号为天和。
天和元年,世尊令秋然陛下遵先陛下遗嘱,拜江南派革新名臣严道为大玄政君,统领朝政,继续主持大玄国政革新事宜。
……
时间有如白驹过隙,一晃就到了大玄天和十年。
从大玄洛都直达江南淮左地区的官道上,一阵急促的赶马声伴随着扬鞭策马的声音从远处传来,紧接着便看见有三位劲装汉子骑着三匹军中快马,一路飞驰向东疾行而去。
此时,江南地区某个小山村。
小山村坐落在南山脚下,依山傍水而建,因而又被当地人称为南山村。山村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村中老少妇孺,生活尽皆怡然自乐,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就在小村靠山某处,一座农家小院独在其中。隔得老远,就可以听见从小院传来的阵阵清脆童音的读书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这一段朗朗读完,又是另一段童稚灵音渐起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也不知是谁做的这些古怪文章,虽无甚高深的经理妙义,但听这些童稚幼子读来却朗朗上口,韵味非凡,确可称得上绝佳的启蒙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