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见我已经理解了《道德经》第十五章的内容,便又显化出第十六章来: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章我熟,觉得挺好懂的。
这章无非就是接着第十四章进一步讲如何去静修感悟嘛!
第十四章说了要扼其概要笼统地去领悟道。其实也有注重道的根本所在的意思。
这章则直接阐述静修悟道就是要善于去体悟万物运作的根本,从而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才能不失公允地循道治理社会,使社会持续发展下去,从而建立不朽的功勋。
思路是比较连贯的!
细说来其意思就是:
“致虚极,守静笃”是指静休思考时的精神状态,要做到空明而凝神静气。从而能更好地保持思维的专注,更好调动思维的敏锐与细致。
的确,保持空灵状态,思考问题的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效率也要高得多。
心不宁,想啥子都是毛躁粗略的,就不可能细致而深入。往往还想不清楚事情,反而更弄得一团糟,更使自己心烦气乱的!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则指万物的运作都是受“道”的支配。那要去感悟道,就得要广泛品悟万物的运作。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从而抓住事物的根本点。
所谓“观复”,就是反复揣摸琢磨之意。
拿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来讲,就叫“归纳法”。即通过广泛的观察从而从同一类事例中提炼出这些现象都遵守的规律来。
只是中国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分析,形成了模糊而笼统道学理论。也就是阴阳、五行、八卦等那种分析模式。
所以中国古人觉得似乎一切都是贯通了的,都可以类似地予以解释得通。
其中最根本的出发点,古人把它称之为“道”。
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认为,如果明悟了“道”,就能明悟一切世理!
也正因此,他们才十分注重悟道!
所以,老子说要去思考万物的运作,反复揣摩其中道理。
这就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之意。”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也是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根本所在。
所以,一部《道德经》,懂其所求的根就对头了!
“始制”曰根!“公道”曰根!世间一切,无根不可能立!
所以,接着就是说体察到了事物的根本所在,事物的运动与发展在我们的心里就如同静静地摆在那里的一样,这样我们就相当于把握住了它的命脉一样了。这就是“归根曰静”。
而“复命”字面子上的意思是“归复其命运所在”。“静曰复命”即指事物根本一直摆在那儿,它左右着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就显示出它的常态及常规来了。这就是“复命曰常”。
了解清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常规,就算是弄明白了事理。这就是“知常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