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想了想道:“脉象除了浮脉,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或脉形弛纵,缺乏足够的紧张度;应当兼缓脉。
综合起来,属于浮缓脉,刚好符合您刚才解释的桂枝汤证。
所以,我认为,此病人可用桂枝汤。”
陈雅雯道:“有资料说,缓脉多为平人之脉,其象从容和缓,浮沉适中。”
刘美亚道:“也有资料说,若脉缓而无力,多主湿病及脾胃气虚,脉率稍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主病湿证,脾胃虚弱;病久获治后,则为正气来复。但亦应参照所兼之脉,方可判定。
《诊家枢要》说:缓,不紧也,往来舒缓。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
《脉诀启悟注释》《脉诀汇辨》《医宗必读》皆云:浮缓风湿。
《脉学阐微》云:浮缓中风、风湿
《景岳全书》云:浮缓为湿滞.......”
李憬问:“迟脉与缓脉,有何不同?”
“《脉经》云:呼吸三至,来去极迟,是为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少于4至,脉律整齐,主病寒证。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成人每分钟在60次以下者)。
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症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如冷痛、寒湿、症瘕等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多为阳气不足,如心阳、脾阳虚弱之证。
邪热内结:如伤寒阳明,燥热内结证,但其脉必迟而有力。”
.......
众人讨论后,给病人开出小剂量桂枝汤:桂枝去皮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切)g、大枣两个半(擘)。
李憬审核、签名,让病人去交钱抓药。
“大家底子不错,又愿意分享交流,可以按照刚才的模式,早晚拿出固定的时间,相互学习、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李憬很高兴,他只是稍加引导,三人就自发的讨论得热火朝天,将脉象与病理、药法相结合。
他不得不佩服,这三人的功底深厚、悟性也不错,都是好苗子。
可惜,《伤寒论》倒背如流,却不会用中医中药、针灸去治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医方面失去了应有的光环。
毕竟,中医靠的是悟性与大量临床实践,在无数的病例中,发现规律,领悟真谛。
“陈雯,既然你已经签署新的聘用合同,又在中医科跟诊,为何不主动参与讨论呢?”
见陈雯不冷不淡、很少参与讨论,李憬最终还是问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