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城网

字:
关灯护眼
我的书城网 > 陈吉的脚印走成花 > 第36章 爷爷奶奶的手艺 做豆腐

第36章 爷爷奶奶的手艺 做豆腐

奶奶不光长得又白又美又清秀,还又巧又能干,酿甜酒、腌豆腐乳、晒黄豆酱、摊米皮、搓汤粑、炒山芋角、蒸米发糕和荠麦发糕、腌腊鱼腊肉、灌香肠、风干鸡、风干鸭、腌萝卜菇子、用晾干的萝卜丝和腊白菜丝撒上黑芝麻滴菜籽油揉成香菜,做干黄花菜、干笋、干豆角、干蕨蕨禾子,洗山芋粉、葛粉。别人家舍不得用蚕豆做酱,省吃俭用的奶奶每年做一点蚕豆酱,好让全家人在贫苦的日子里享受一下奢侈品。

奶奶一年养一到两头猪,养猪,用她的话说,是“贡猪”, 不少忙活,像贡养一样。成天打猪草煮猪食,用打来的猪草煮的猪食,发着刺鼻冲脑壳的气味,热乎乎地用木桶提着,赶紧去喂。喂到年底,好肉卖了,自己家只留下猪头猪脚猪下水。

奶奶还会剪鞋样子,做鞋,不过这些,我不大感兴趣,不如吃的给我印象深刻。

奶奶做的粑,样子秀巧,厚薄均匀,皮焦脆光溜,还不开裂。黑芝麻的糖心,撒一点干桂花,或撒一点用剪刀剪成细丝再切得像针尖一样细的橘皮,口齿只感觉有香味,没有渣滓。妈妈一见奶奶做的粑就爱了,跟奶奶学手艺,回去自己做一次,叹一次没有奶奶做的好。

中秋节,奶奶一早起来就开始准备,黑芝麻、干桂花、白糖、红糖、糯米,洗、炒、磨、包,晚上要汆汤粑吃!

干桂花、芝麻在舂臼里捶打,混合的香气飘散,小叔说,“等一下我能吃十个。”小姑说,“打个赌,吃不下去十个怎么办?我到底要看看你能吃几个。”

等到汤粑终于下了锅,小叔和我都贴着锅台沿站着,眼巴巴地继续等待。等到白白胖胖的汤粑鼓着圆肚子漂起来,奶奶给我俩先盛上。奶奶做的汤粑,份量十足,一碗只够盛一个。

爷爷帮着奶奶忙活了一天,这会儿才得空,坐在小木凳上歇一歇,拾起还没来得及收藏起来的蒲扇,在胸前微微摇着,歪着头调侃他的老么(最小的)儿子,“好[hǎo]吃吗?”

小叔咽下一口,“好吃。”连边带馅再咬上一大口,使劲点头。

“好[hào]吃吧!”爷爷笑的嘴可大。

小叔的嘴被汤粑塞满,舌头用力地翻着,再塞不进一个字。

我吃了一个,小叔吃了三个,都吃不下去了。

如果我吃坏了,或冻着了,头疼,身体难受,浑身乏力,想吐,奶奶就给我掐寒筋。奶奶说,“你肯定是搞寒了,”一只手把我牢牢捉住,另一只手伸到我背后的衣服里,大拇指和食指贴着我的背使劲往里抠,要掐我左边肩胛骨靠里的一根筋,我疼得受不了又跑不掉。她用力抠啊抠,终于探到了背部深处那根筋,“你看看,寒筋都涨得这么粗了!”猛地一掐,“咯噔”一下,伴随着那里急切的一胀一疼,我顿时觉得一阵舒服。奶奶再去探右边对称的那根筋,又是“咯噔”地一胀一疼。两根寒筋掐过,我立时觉得头不疼了,胃里也不难受了,浑身轻松。

爷爷如果不舒服,奶奶就让他趴在床上,掀起后背的衣裳,露出脊梁。奶奶侧身坐在床沿上,一个白瓷的鸟形小油壶放在床边,里面有一点香油,在青阳,香油是指菜籽油,奶奶捏着一柄白瓷的小汤勺,淋几滴油在爷爷背上,轻轻地将油推散,慢慢地细细地在爷爷背上刮,一条条一道道地刮,直到脊柱两旁刮出两条平行的红色竖杠杠,爷爷就觉得人整个地轻快了。

爷爷性子慢,奶奶急躁,大家还说,爷爷老实,不如奶奶精明会算计。奶奶老了以后也经常说,“我以后肯定比你爷爷早死,我性子急,操心命,你爷爷性子慢,不操心、不算计的命嘛。”我妈也说,爷爷德性好,最有耐心没脾气不发火,是个忠厚人。

爷爷早年当生产队长,带领生产队队员栽秧。每年栽秧多出来的秧苗,都放回秧垅子里留着,以备将来耘草的时候发现哪里没有活棵,好补缺,如果没有需要补缺的,那时再拔了扔了不迟。这些多余的秧苗年年都要拔掉,因为爷爷他们栽的秧,没有发现一个不活棵的。这年,又多出三把秧把子,队员就随手丢在田缺里,省得回头再麻烦拔掉。按事后一些老村民的话,“汪纪松是个梗道人,肯定得罪了人。”丢秧把子的事被人告发,罪名是“挖社会主义墙角”,爷爷被判坐牢两年,出来的时候,瘦得脱了形,吐黑血,在里面染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

我也一直以为最亲爱的爷爷老好人一个,不是很能干,是没心机的庄稼汉里最平庸的, 更不如奶奶精明强干,可是后来我发现,爷爷最踏实最能干,会很多手艺,在我知道的所有的农村人里面,会做糖、做豆腐的,唯一只有我爷爷一人。爷爷家的收入,除了春夏秋从地里刨出来的,冬天在家里做糖做豆腐出售或物物交换,是最主要的来源。

每年冬天,爷爷奶奶家是村子里最忙的一家。

天气渐冷,爷爷开始操持,柴火垛码在厨房前的小场基上,大石磨抬在厨房中央。厨房南头靠着西墙的大锅台,只有冬天做糖做豆腐才专门启用,上下里外清理洗刷干净。豆腐架子搭在厨房后院,各种制作工具在旁边排开,豆腐箱,木棍,大的棉包袱布,大木桶,小木桶,木桶舀子——桶状的身体和瓢状的把手,大木盆,大圆铁瓢,大小葫芦瓢,粗笨的大水缸,细腻精致些的细高瓦缸,乌杆黄点的秀气戥秤和小秤砣,打狼棒一样粗、满身银星星的大木秤带着大铁秤钩和大铁秤砣,大石头,大木棒,压豆腐的木架子,大蔑箩,跟水缸一样粗、半个水缸高、编的很稀疏的花篮,好几个大木桶里面都泡着胖胖的黄豆,等等。

在厨房中央推着大石磨磨黄豆,二叔推的最多,小小的个子,围着石磨转圈,能转一整天。我窝在一旁的火桶里看着他,他只穿着一件白布的单褂子,黄军裤,黄军鞋,低着头身体前倾,脚下急步生风近乎小跑地转着圈,把磨推得飞转,酱黑的脸上含着憨而喜悦的笑容,一口白牙,自诩自己很厉害,比得上腿上拴着四个甲马的神行太保戴宗,能“足不出户,日行千里。”累了,他就直起腰,大跨步地慢走,还是笑嘻嘻的露着雪白的牙齿。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孩子们的长成,二叔磨了三叔磨,三叔磨了小叔磨,后来几年,我也吵着要上去转几圈。奶奶家的孩子天生有这个本领,如果不围着石磨,原地转一圈就晕了,如果随着圆心固定的石磨一起转圈,怎么转也不晕。有时候同村或亲戚家的小青年来了,想帮帮忙,把木扁担做成的磨把横挡在腹前,绕着磨走不了几个圈,就开始作呕,放下磨把,身体往一边倒,踉踉跄跄脚下几个趔趄,倚着门扶着墙才能站稳。

盛清水的小木桶从厨房顶正中的主梁上吊下来,桶底有洞往下漏水,恰到好处地滴往磨盘中央的圆孔里,二叔-边转圈,一边伸手把磨盘上的黄豆堆往中间拢一拢,豆堆一点点减小,豆粒不急不慢有序地落入圆孔。白白的带着豆腥气的豆渣糊从上下磨盘的缝里挤出来,白白的弧线弥散,逐渐糊满下方的磨盘,随着重力的作用,一块块落入下方地上张开怀抱接着的硕大木盆里。

时间差不多了,要烧水,三叔挑来两大木桶的水倒进去大锅里,只有大半锅。小姑抱来茅草,又抱来劈柴,在大锅台灶口堆好,送三根劈柴到锅洞里码成一个“大”字,将茅草或松毛须子填进“大”字中间的空隙,划洋火伸进去引着茅草或松毛须子,茅草或松毛须子再点燃劈柴。

爷爷已经在大锅的正上方,从屋顶上吊下一根粗麻绳,下方系着大铁钩,铁钩勾着一个木十字架,木十字架两根木条的四端各有一个圆孔,大棉包袱布的四角从四个圆孔里穿过,系在木架上,形成一个大布兜。大锅里的水烧开了,爷爷用木桶舀子舀出大部分开水,倒到锅台旁的大木桶里,备用。

二叔和爷爷,一个扶十字架,让布兜一面倾斜向下张着口,一个用葫芦瓢把磨好的豆渣糊舀进布兜,布兜马上垂下一个胀圆的大肚子,乳白的豆浆柱哗哗地淌下来,进入大锅。

爷爷把备用的开水浇了两瓢到布兜里,手持干净的木棍在布兜的大肚子一阵搅拌,洗豆浆。

二叔双手把住十字架木条的相邻两端,双臂一上一下节奏均匀地摇动十字架,布兜胀圆的肚子滚动起来,摇豆浆。

二叔累了,就换爷爷,爷爷比二叔高,摇的手法也轻松老道娴熟很多,待布肚子下的豆浆流变得细细的弯弯曲曲,爷爷又往布兜里浇上两瓢开水,再拿木棍搅拌,再摇。

反复几次,备用的开水用完了,洗出的豆浆渐渐淡了透明了,爷爷站上小板凳,把沉甸甸的布兜的四角从木十字架上解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被欺四年,医妃带崽归来嘎嘎乱杀真千金没丢,换个开局训狗撩错后,我被渣男小叔狂宠入骨农家小悍妻,她进城后成了首富重生之病娇萝莉爱好特殊重生七零小俏媳:腹黑军官拿命宠宠妾灭妻:重生我高嫁灭他全家予你入骨情深为君痴迷为君醉影后与歌王的暧昧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