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坛的外沿,用大青石条砌边,往前延伸,是同样的大青石条垒起的直角梯形小小平房。青石条房的平顶与门口坛平齐,顶边有一溜大青石条的长凳子。小小平房是鸭舍鹅舍,只有三面墙,直角腰那面开着口,斜腰的那面墙也是台阶,青阳土话里台阶叫作坎子,沿坎子走下去两米左右,到达低处的大土场基。每天早上姑姑把鸭与鹅从里面放出来,晚上它们自己进去,它们湿嗒嗒的脚印来回踩在低处的大场基上,不会弄脏了高处正屋门口家人经常活动的坛。青石条房西面对着鸡寨,鸡寨旁边的柿子树已经碗口粗,树冠像张开的伞,一半铺在高处门口坛的地面上,方便我采摘柿子,也方便傍晚不愿意进鸡寨的公鸡母鸡小鸡们,像鸟儿一样栖居在树枝上树叶下。
这青石条搭成的鹅舍,在方圆多少里内绝无仅有,是鸭鹅住宅的豪华高配,顶上的长石凳,和石条坎子,谁见了都喜欢。家人没事在这里休息玩玩,路过的人累了就在此坐下歇脚,村里的人来,也喜欢高高低低分散着坐在这里说话谈闻。
有一天,大叔坐在长石凳上逗我玩,一不小心把我从这青石房平顶上搞掉下去。爷爷有点忌惮大儿子,不好骂他,只好骂小姑,小姑冤枉得很,爷爷说,“一点都不冤枉,哪个叫你没有把小吉看好?”小姑可不怕大哥哥,“好你个大国庆!是你把她搞掉下去的,大大骂我,你一下子都不作声。”又向我吼,“小吉,不许哭了!再哭,我明朝不给你点厉害试试,你不晓得小姑是奶奶生的!”我才不怕她的威胁呢,她永远都说“明朝”,又不是“今朝”或“现在、马上”,明朝复明朝,明朝何其多!我敢拿三块山芋角打赌,不不不,山芋角我不爱吃,我敢拿三块锅巴蘸辣椒糊打赌,明朝她就忘记要跟我厉害啦。纵使她有万一的可能想给我点厉害试试,爷爷还不是照样要削平她。
又有一天,一个陌生的中年汉子推着自行车,摇摇晃晃地来在石条坎子边,欲倒未倒。在高处门口坛上的奶奶忙问,“你这个大汉,你怎么了?”他极艰难地抬脸看奶奶一眼,双手一松,车倒下,他也倒下了。或许他用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或许看见奶奶让他放了心,任自己倒下不省人事,把自己交给奶奶。
奶奶赶紧跑下来,拖他躺在最下一级石条坎子上,跑回厨房,拿了只蓝边碗,打开盐罐加一小撮盐,打开极少舍得拿出来的糖罐,加一勺白糖,冲上开水,满满一碗端出来,送到那汉子嘴边,喂他一口口喝了。
过了一会儿,那汉子醒过来,眼光虚弱,看着奶奶讲不出话。奶奶问他,“是饿的吧,饿慌倒子吧?”他微弱的点点头。奶奶说,“我搞一碗粥把你吃吃噢,格吃的下去?”他又微弱地点点头。
奶奶回屋用刚才那个蓝边碗盛来满满一碗白米粥,米饭不一定餐餐有,粥总是常有的。他撑着坐起来,斜靠在石条坎子上,自己端着碗,把粥一口口喝了。他喝的不快,不像我饿极了吃东西的样子。奶奶后来说,他是饿过了,不觉得饿,更没有力气吃快了。
奶奶说,“再喝一碗吧。”他慢慢地摇摇头,轻轻地摆手。
奶奶回了屋,磨蹭了一会儿,又端出来一碗酱油猪油拌饭,也许是太过珍贵他不忍心吃,也许是他的胃太虚弱吃不下,那汉子低着头只是摆手拒绝,硬是一口没吃。
奶奶说,“不吃就算了,你饿的太狠了,一下子也不能吃多,把胃撑坏子。我给你带点吃的,等你缓过劲再吃。”
奶奶又回屋端出一碗锅巴,他从荷包里掏出手捏子(手帕)包了,装进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灰色皮包里。
他穿着白色的确良短袖褂子,黑色的确良裤子,包头的黑皮凉鞋,是个公家人的打扮,灰色皮包印着“上海”两个字。
奶奶问他,“你这个汉子,怎么搞的到这里来了,搞这样子?”
他不是本地口音,好像是江北人。原来,他是出来寻找家人的,父母包办的妻子突然离家出走,他无头绪地乱找,找了很多天,到了这一片山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奶奶问他为什么早不讨点吃的,他不说话。奶奶知道他是不好意思。有可能开口讨过,人家可能没给,他就不好意思再开口。谁家粮食都不富余。
他坐在石头坎子上继续休息,奶奶回去干自己的家务,很久,他终于决定要走了,喊奶奶,向奶奶告别,欲言又止。
奶奶问,“你格是没有钱?”
他点点头,小声说,“我想要点路费钱,还要点钱路上买点吃的。”
奶奶说,“我给你五毛钱吧,多了我没有。你到青阳街上看看格有熟悉人,想办法再多讨点路费。”
他摇摇头,“我不认识青阳人。我这个自行车,我也没有劲骑了,我留给你吧。”这是辆二八大梁自行车,永久牌的,很旧,许多地方掉了漆,一个脚踏子耷拉着,轮胎的花纹磨平了,比我大叔长年累月骑着上山下乡放电影的自行车,不知破旧多少倍。他说,“这个大概值个二十块,你老人家做个好事,留下来,给家里人骑骑。”
奶奶说,“我家笼共也没有那么老多钱哦,有钱不早就买了嘛。”奶奶其实挺想要的,因为,二叔三叔小叔都会骑车却没钱买,只有在大叔骑车回来时,他们才有机会碰一碰车,偶尔小心翼翼地问大叔讨用一下,骑出去,别提多拉风了。现在村里只有两户人家有自行车,其中一家是电工。
“你有多少,就给多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