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周提出的问题夏原吉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夏原吉却不认为孟学周,或者说兴化方面会提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
提出这样的问题,必然有兴化方面要表达的思想,这种思想可能对于儒生来说是颠覆性的。
若是按照儒生的思想,拥有土地的人才是主人,当然是佃户依附主人的土地过活,没有土地百姓如何能活下去。
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若真是如此,为何士绅坚决反对百姓流动,凡是出现大量的百姓外迁,士绅必然会拦阻。
夏原吉不想去想深层次的东西,其实但凡能够站在高位上的人,又怎么会看不到问题的本质,然而屁股坐到哪一边,话也就偏向哪一边,无关对错。
他就算明白百姓之苦,却也不敢站在大多数儒臣的对立面,儒臣的背后又是士绅,是大明最庞大的一个群体。
新政就是在从根本上动摇士绅在乡间的影响力,从根本上打破士绅的特权。
一旦开始实施新政,士绅怎么可能不反扑。
学员们对于孟学周提出的这个问题,几乎是一边倒的认为是地主给他们赏饭吃,这种思想直到二十一世纪依然盛行,比如一个工厂招工是给工人赏饭吃,著名代表人物就是蛙岛上的那位郭某人。
正是这种几千年的奴役思想,让百姓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敢反抗,除非活不下去的人多了,有人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时候百姓又开始盲目地杀人泄愤,成为野心家上位的垫脚石。
对于学员们有这种想法,孟学周一点儿也不奇怪,倒退十几年前,他的父母也是这种想法,若不是在马先生的帮助下读了书,学到了看待事物本质的方法,他也一样会这样认为。
孟学周清了清嗓子道:“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吃饭喝水是人活着的基本需求,如果说水是自然流淌的,那饭就是农民种植出来的。
没有农民的种植粮食,就算士绅有万亩良田,没人给他耕种,地里也不会长出庄稼。
可见士绅离不开百姓,离开了百姓就没有人给他种田,没人给他种田,他又怎么当他作威作福的大老爷。
而田哪里都有,远的不说,从这里过江北上,整个淮北到处都是荒地,只要你愿意种地,有的是土地给你种。
可是大量的百姓若是真的选择离开,士绅会让百姓离开吗?他们一定会勾结官府强行将百姓拦下来,并且会用威胁的手段吓唬百姓,而百姓没有见识,根本不知道哪句话是真,哪句话是假。
所以不是百姓离不开士绅,是士绅离不开百姓,他们依靠百姓供养,却又瞧不起百姓,只想将百姓踩在尘埃里磋磨,只有百姓卑微到尘埃里,才能体现出士绅的高贵,才能让百姓匍匐在他们的脚下任他们欺凌。
他们不仅吸食百姓的血肉,还要操纵百姓的灵魂,让百姓从身体到精神都要臣服于他们的脚下。”
学员们若有所思,夏原吉却听得冷汗淋漓,这是要对士绅赶尽杀绝吗?若是天下百姓都是这种思想,哪里还有士绅存在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