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称豹子头林冲为80万禁军总教头,实际上,在宋仁宗时期,禁军的数量甚至超过了80万,达到了惊人的89万之巨,除此之外,还养着多达60万的厢军。
哪怕到了宋神宗时期,禁军、厢军合计也有116万2千人,军费开支,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
直至王安石进行军事层面的改革,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将宋军的规模由116万2千缩减到了56万8688人,裁军过半,得以解决了北宋的冗兵问题。
西军作为禁军三大主力之一,当然没有20万的数量,但10万上下的规模还是有的,毕竟陕西六路之一的鄜延路就有禁军1万8千人。
而朝廷征调陕西六路之五以及河东路总计20万将士东出,这些人并不全是禁军,其中还夹杂着大量的蕃兵。
宋仁宗时,因对西夏战争的需要,将接受宋朝统治的羌人部落,也就是所谓的熟户,征调作战,为他们的大小首领封官,由他们分别统率本部族的壮丁,“分队伍,给旗帜,使各缮堡垒,人置器甲,以备调发”,是为蕃兵。
辛永宗的父亲辛叔献在宋哲宗绍圣九年(1097年),就曾担任都总领通远军蕃兵一职。
此次筹备伐辽,朝廷征调的20万大军,就是这样一支由西北禁军与蕃兵组成的精锐,也是整个北宋目前唯一能打的部队。
20万将士的集结与征调,可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不可能早上圣旨送达,晚上便大军开拔。
距离辛兴宗、辛昌宗等人东出还有一段时日,辛永宗已经在接风宴后收拾好了行囊,并于次日一早离开。
张守议、梁镇恶两对父子都来送行。
张武被留在了新泰县,但只等辛永宗回去了京城,要不了多久,调令就会被送来,留在乡兵体系哪有什么前途可言。
相较于来时,辛永宗回朝的队伍少了已经提前回去东京的魏充,多了关胜与黄芩夫妇。
二人举目无亲,却又情投意合,便由辛永宗做主,在新泰县结为了夫妻。
曾孝蕴并未前来相送。
他与辛永宗一同在县城居住了六天,可昨夜的接风宴,却只是他们第二次照面。
曾孝蕴有意疏远辛永宗,免得沾上污名,而辛永宗则是懒得在一个将死之人的身上下功夫。
尽管张守议只是从六品的知县,而梁镇恶也不过是一名正九品的武官,可在辛永宗眼里,二人要比曾孝蕴重要得多。
“二位兄长,就送到这里吧,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
辛永宗勒住缰绳,与他的两位好兄弟依依惜别。
张守议闻言,双目一亮,对那句山水有相逢,来日皆可期大加赞赏。
辛永宗这才回想起来,这句诗是出自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张守议追问全诗,全被辛永宗以偶得残句为由敷衍过去。
并不是辛永宗不想靠抄诗来积累名声,问题是如果在诗坛闯下名头,早晚会被赵佶叫去应和诗文,肚子里没有墨水,肯定是要露馅的。
毕竟赵佶虽说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两千多年的封建史中,也难有哪位皇帝能与他并肩。
张守议与梁镇恶对于辛永宗回京,抱有着很大的期待,他们二人的前途,可以说都落在了辛永宗的肩上。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曾孝蕴爱惜羽毛,故而不肯与辛永宗亲近。
但曾孝蕴是什么家世,张守议,梁镇恶又是什么家世。
他们二人可没有在致仕后,被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的祖父。
也没有当过宰相的伯父,他们想要往上爬,有什么资格去爱惜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