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试试,有没有效两说。”李弘答道。
虽然直接剁出来的蒜泥里面也含有大蒜素,但要想靠那点剂量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一天得给病人吃二十斤。
能不能治病说不准,撑死或者胃穿孔是肯定的。
直接吃不行,就要想办法把大蒜素给分离出来。
眼下最简单的还得是蒸馏。
李弘先让妹妹在一边剥蒜,自己则跑去研究怎么搭建一套蒸馏设备。
蒸馏装置这玩意好弄,汉朝时期就有简易的蒸馏铜锅,用上午在城里采买的几个锅子改装一下勉强能用,令人头疼的是冷凝管。
铜管或者铁管都行,绕成弹簧状,再放到水里就可以。
早上在城里逛了一圈也没发现有卖类似玩意的,李弘有些头疼。
现在李弘倒是不缺钱,杨戌把从大大王家里弄来的银子分了李弘一半,各自分到十多两和几百枚铜钱。
虽然流民已经开始往县城周围聚拢,但是粮食价格暂时没有受到影响,十几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
现在苦恼的是有钱买不到需要的商品。
既然搞不到冷凝管,只能先试试蒸馏出来的混合液有没有效果。
剥蒜捣蒜一个下午,接着又是蒸又是煮的,兄妹两人忙活到傍晚,终于搞出一小碗颜色微黄的浊液。
太阳落山之前,杨戌又带着一大堆蒜和一些干粮回来,这次他听从了李弘的建议,没再抓药。
毕竟那草药有没有效果他也是知道的,老爹吃了有段时间了,始终不见好。
李弘把那一小碗浊液递给杨戌,杨戌端进茅屋内给老爹服了,又守着老爹吃了些干粮,才安心退出来。
“你这法子真的有用?”杨戌问道。
李弘一边啃着干粮,一边答道:“蒸出来的蒜汁还差一道步骤才是我要用的药,我不确定蒜汁有没有效。”
“还差什么步骤?”
“药物溶解在蒜汁里面,我得把它分离出来,光靠蒸没用,还得冷凝,没有冷凝管做不到这一点。”
杨戌没怎么听懂,但他知道缺一个叫冷凝管的东西。
“冷凝管长什么样?”
李弘想了想,答道:“绕起来的铜管或铁管,凑合点空心管子都行。”
沉默了一会儿,杨戌说道:“我明天去找找。”
说是这么说,但李弘对冷凝管不抱期待,还不如想办法浓缩蒸馏出来的蒜汁。
今天搞出来的那一小碗蒜汁只是带点黄色,大蒜素的浓度十分稀薄,李弘不指望能立即见效。
其实用酒精做溶剂蒸馏可能成品浓度会更高一点,但李弘去沽酒的店子里晃悠过,闻那味儿就知道度数不高,要浓缩成无水乙醇又得想法子,而且杂质太多,还不如用水。
入夜,李弘担心传染,始终不肯进茅屋休息,只另外找了两块破木板挡风,和妹妹一起睡在屋外。
不过御寒的衣服总算是不缺了。
除了捣蒜,明日还得重新搭个棚子出来,只用两块破木板子不是个办法。
李贞依旧很听小哥的话,小姑娘似乎已经意识到已经再也见不到父亲母亲和大哥了,夜里睡觉都把小哥的胳膊抱得紧紧的。
也不知道是这个时代的微生物还没有经历过抗生素的洗礼,还是病人总算是吃了两餐饱饭,茅屋内咳嗽的频率明显低了一些。
李弘对此没什么感觉,杨戌十分惊喜,几乎可以确信李弘的法子是有效的。
既然半成品见效都如此迅速,那按李弘所说还需要一个步骤才能分离出来的药物必然是真的可以治痨病。
虽然不知道冷凝管是什么,但杨戌已经下定决定要搞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