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公映博得一致好评,许多人评价,这是中国电影题材上少有的一部讲述话剧人生活和命运的好片子,以戏中戏的结构,黑色幽默的手法,将话剧人台上台下的两种人生交织在一起,不一样的殚精竭虑,一样的黔驴技穷,看得多少人在哈哈大笑之后又难免顾影自怜,仿佛看到那个为了生活蝇营狗苟却又活得一地鸡毛的自己。影片风格明快,打破了这类文艺片容易陷入沉闷的窠臼,却又善于留白,于戛然而止间让人回味深思,很多业内人士说,以前这冯严不显山不露水的,猛一出手,功力深厚的有点让人猝不及防啊,看来今年这各大奖项的最佳导演又多了一个强劲候选人呢。
《暮春》的热映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追捧,由于这部片子有商业投资,按照合作协议,本来最不爱抛头露面的冯严也必须得配合几次影片的宣传活动,包括接受媒体的采访。冯严还是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硬着头皮只答应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几家专业媒体的访问邀请,对于采访的内容,也事先限定,只谈与影片内容本身和专业范畴内的事情,其他一概免谈。
拿到采访权的几家媒体也还算守信,基本上都只围绕着《暮春》相关内容提问,在讨论到《暮春》的创作动机时,同样很有话剧情结的《人物》周刊记者就问到冯严:“《暮春》这部影片中多次出现话剧‘缪斯女神’这个词,剧中男主爱上女主和放弃女主的原因都在于,她还是不是他的话剧缪斯女神,那么在你构思这个电影之前,也包括在你们开始为话剧奋斗拼命的那些年里,是不是都曾有遇到过这样一个属于话剧的缪斯女神,受到她的指引,甚至也像那个男主一样,都曾孜孜不倦地想要寻找这样一个演员或者角色,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和作品满意?你找到过这样的缪斯女神吗?”
冯严想都没想,直接回答说:“当然当然,应该说当年我们一起搞话剧的那帮人,心里差不多都有一个属于他的‘缪斯女神’,就好比当年《恋爱的犀牛》里的吴越,又或者是《简爱》里的袁泉,很多人是因为她们,才深深地陷入了对戏剧的喜爱和追求当中。当然这个缪斯女神未必就真是一个具体的女性角色或者女性演员,它更像是一个戏里的某一个高光点,代表着戏剧的一种精神意义,让人一见钟情深深着迷从而孜孜以求,哪怕从此搞得颠沛流离。《暮春》这个戏讨论的,就是人在追求理想的精神意义时却不得不与各种生活的现实意义冲突对抗的故事,不一定只是搞戏剧的人,我相信大多数心里但凡有过追求的人,都曾经或正在面临这样的困境,这就是我在构思这部电影时的深层动机。”
冯严的这一番话,让记者听了也为之一动,不由得接着就往下延伸开来:“是的是的,当年我也就是因为看了《恋爱的犀牛》里吴越演的那个明明,从此一头扎进了剧场,后来一度再看每一部戏时,都会以有没有一个像明明这样的角色而作为对这出戏好坏的判断。那你能不能具体地跟我们讲一讲,曾经是哪个戏的哪个角色,或者是哪个演员,一下子就让你有找到了缪斯女神的感觉?不知道这个角色,或者这个演员,我是不是也遇到过,咱们是不是有同感呢?”
冯严哈哈一笑:“我的这个,你应该没有遇到过吧,因为那个戏并不是一个公演过的戏,而是在我们中戏黑匣子里演的,算是当时表演系一年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我本来是导演系的,那天也是被同学强拉着一块去看的,中间就有那么一个女生演了一个片段,虽然那次表演只是一个期末考试性质的表演,也基本上没有什么舞美灯光啥的,她也就是一个人往台上那么一站,随着音乐响起,她低着头沉默着从台侧走到中央,然后停住,转身,抬头,把目光很尽力地投向黑匣子的最深处,我那时正好坐在最后一排,那一刻忽然觉得,她那目光,就是投向我的,我一下子就征住了,然后她将目光收回,缓缓地仰起看向天空,我就觉得,舞台与我之间拉开了无垠的距离,而她,就站在距离的尽头,那样孤独地耸立着,像沐浴着月光的女神,那时我就听见我身体里有个声音在轰鸣着,我要做话剧,要塑造像她这样的角色,要找她来演我的戏……”
“那,后来你这个愿望实现了么?”记者的提问打断了冯严难得的动情,冯严苦笑了一下:“怎么说呢,后来我在学校排自己的戏时,是有找过她的,也合作过不止一次,那时大家也真都有心想合作出一个牛逼的作品来,但你也知道,学生时期的戏就都那样,做不得数的……但确确实实,我是带着这个念头往前走了很多年,包括这次的《暮春》,其实都源于我们当年共同在一起讨论过但却没能实现的一个剧本动机。”
“哦,那这次的《暮春》里田恬演的那个角色,开始就没想过要找她来演,一展心中夙愿么?”
记者简直是一副要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样子,但冯严此时却突然支支吾吾了起来:“这个,这个,都已经过去那么久的事情了,早已经事过境迁了,人生就如同《暮春》里讲的那样,精神追求是一回事,现实面对又是另一回事,总难两全的……”
《人物》的这篇采访见刊后,行业内也是一致夸赞,说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采访者和受访者达到高度统一的一篇好稿,影片方也做了一些工作,各大新闻平台都做了高光推送。但这种行业文稿,往往也都是叫好不叫座的,即便放在再头条的位置,其实际的阅读量和转评赞数量,可能还远不及一个娱乐明星水稿的零头,直到,有一天这篇稿的评论区出现了这么一条:
冯严说的他这个缪斯女神,不就是凌晞么?他去看的那次表演系大一的期末考试,就是凌晞她们班的啊,看来,他对凌晞真是一直念念不忘啊……
很快又有人顺藤摸瓜,扒出《暮春》中男女主人公早年一起排戏的那些片段,就是取材于当年冯严和凌晞的切实经历,说早年在中戏时,冯严但凡排戏,都要找凌晞来主演,凌晞最初只说是师兄对她的赏识,也乐得多些实践机会锻炼自己,便欣然加入,后来就发现,冯严对她有些过于执迷了,执迷到有些本末倒置,甚至影响到戏本身该有的走向了,难免就有了疑惑,分歧甚至争执,《暮春》中有段台词,女主对男主吼到:“你到底是在排戏呢,还是在排我呢?”这人在评论里说,这就是当年凌晞对冯严说过的原话。
很显然,评论这人,应该是冯严凌晞当年一起排过戏的同学。同学也承认,《暮春》这个电影最初的动机,冯严在刚毕业时就跟人讨论过,“戏剧行业虽说这些年有点起色,但真正能成为孟京辉的,寥寥无几,所以中戏的人毕业后,大多数还得面对现实,转战影视行业,冯严有他父亲冯林托底,自然也是想好好搞部片子出来,最初哥几个一块儿讨论时,冯严就说过这个想法,想搞个戏中戏,就讲搞话剧那点事,当时他还跟凌晞在一起呢,就想的是让凌晞主演,争取能拿些奖,好让她和他都能一鸣惊人,结果,剧本都还没真正落实,他跟凌晞就离了,我们都说这戏就算是黄了,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他还一直念念不忘啊,最终还是把她搞出来了,只是主演就没法是凌晞了,换成了田恬,你别说,这田恬无论从长相还是表演作派上,还真是跟凌晞都有些像哎!”
这条评论,如同在平静的水面丢下了一颗石子,也不过就寥寥数语,就让一篇原本无甚水花的专业稿,迅速转变了风向,荡起层层波纹,让一条一条原本已经沉于水底的鱼儿相继跃出水面,扑腾扑腾地,一下子又热闹了好几天。据说由于这波意外的热闹,《暮春》的票房又是一轮激增,片方笑的怕是嘴都合不拢了,于是难免又有人怀疑,这位评论的同学,八成就是片方派到评论区的卧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