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谷说出这个名字以后,文渊阁也静止了一小会。
无他,实在是因为朱棣的特殊之处。
这段时间因为朱棣引发的动静可不小,每一件都当得算是载于史册的大事了。
所以当朱棣亲笔所写的奏疏传到他们这来,而且上书的还是有关于大明的商税变革一事,容不得他们不重视。
其他三个内阁大学士也放下手中的奏疏,纷纷围了过来。
他们每个人都传阅了一遍朱棣的奏疏,不约而同的都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诸位,既然这奏疏被送至了内阁,那便是由我等先行奏对一番,待留下票拟后,再送往乾清宫,如何?”内阁大学士吴沉一番斟酌之后,开口道。
他倒不是想恶意阻拦,而是觉得这奏疏上写的内容极有意思,想和其他人奏对一番。
其余的内阁大学士也纷纷赞同,毕竟奏疏经过分类之后,送到他们这的,一般都是默认轻缓一级的。
内阁大学士王文率先开口道:“此变革之法,恕我不能认同,大明建国至今不过十二载,不宜进行如此大的变革。”
谢迁也附和道:“我也觉得此时变革过于冒进,这奏疏上面虽主要在谈关于商税方面的变革,可一旦实施起来,怕是会牵连众多,动辄将农税、盐税一块卷进来,届时引起的震动怕是极大的。”
李文忠却将手指向奏疏的最后部分,道:“诸位莫要漏了这里,燕王明确的写明了商税下属的种类,并进行了一番推演,最后得出商税的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若燕王所言为实,那我们便不可不重视商税,免得让那些地主官绅一类的人从中敛财。”
吴沉道:“商税变革倒是其次,这增设税务总司,并开设地方税务司,将所有税收变得清楚可见,恐怕会引起地方骚乱啊。”
高谷是最先看到这封奏疏的人,他道:“我认为燕王所提的商税变革利大于弊,我大明国库如何想必诸位也有所耳闻,陛下忧思国库,此法若是施展得当,必有奇效!”
“不妥,燕王出身皇室,非户部之人,怎会对商税如此熟悉?我观那些商人鱼肉百姓,若变革商税,地方上再无官员压制他们,商人势大,百姓必会遭殃啊!”
“你这是何话?商人虽与我等身份有别,但商人也是大明的子民,岂可为了不让商人发展而做出打压他们的事来?”
“此乃陛下之意,陛下对商人的为富不仁可是意见极大!”
“你胡说,陛下圣明,岂会为自己的成见而否定如此好的商税变革之策?”
李文忠见几个大学士奏对的好好的,突然吵了起来,也是一阵头疼。
他开口制止道:“诸位!诸位!”
“以我之见,还是将我等的意见留在这奏疏上,随刚才那些批好的奏疏一起交由陛下来定夺,我们毕竟对户部及商税一事了解颇少,如何评判还需陛下亲自定夺。”
“诸位觉得如何?”
李文忠除了是内阁大学士之外,还是当朝的曹国公,众人看在他出言制止的面子上也都没有再发生争吵,各自用朱砂在奏疏上留下了自己对于商税变革的看法。
随后使了一个宫人,将奏疏送去了乾清宫。
乾清宫中,朱元璋正翻看着奏疏,见宫人抱着一沓奏疏进来,随口道:“放在那张桌子上,待咱看完这些再做批阅。”
等了半天却不见动静,朱元璋这才抬起头,发现这宫人面色有异,皱眉问道:“怎么了?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