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张纯、张举二人弃城逃跑后,幽州便恢复了平静。
叛军退守辽东郡,只是时不时到辽西、辽东两郡交界处劫掠。
因自肥如过后便是人烟稀少之处,补给路线不完整,公孙瓒也不敢贸然东进。
幽州恢复平静,中原却因废史立牧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
光武帝建武十八年废止西汉末及新莽时期的州牧制度《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曰:“是岁(建武十八年)罢州牧,置刺史”。此后东汉长期实行秩卑权重、以轻驭重的刺史制。
虽说在东汉初就已废除,其实州牧这个职位,在东汉后期也零星出现过几次。
最近的,便是左中郎将皇甫嵩。
自平定冀州黄巾军后皇甫嵩即以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职。领为兼领之意。即已有主管官职又兼他任者。谨案众多明确无误的史料?皇甫氏平定冀州当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十月广宗之战后不久他领冀州牧也当在该年。
可见早在中平五年的三年多时间之前汉廷已有授大臣州牧的举措。
退一步讲?皇甫氏返京的时间据《后汉书》卷8《孝灵帝纪》“北宫伯玉等寇三辅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讨之”的记载在灵帝中平二年(185)那么他领冀州牧必在中平元年十月至二年之间,皆比中平五年要早得多。
不仅如此,甘肃甘谷出土桓帝延熹元年简也能证明甚至在汉灵帝一朝之前汉廷已开始有零星关于州牧出任的情况。
简文曰:“?州牧举宗室有属尽励无所?。”
这段简文首尾虽因时间原因已无法考证,但大致意思应说州牧推荐的宗室族人,无论五服内外,享有行复除的优抚特权。
可见州牧一职并未彻底消失,至于刘焉于中平五年所言的“改刺史?新置牧”,在实行之初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州牧的。
中平五年改刺史为州牧,仅为在特殊地域特置。
中平五年,灵帝共委任州牧三人。
朝廷遂从焉议?选列卿、尚书为州牧各以本牧居任。以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刘虞为幽州牧。
黄琬任豫州牧据是因“时寇贼陆梁州境残”;刘虞为幽州牧据是因“渔阳人张纯与同郡张举举兵叛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举自称天子,寇幽冀二州”;刘焉出任益州牧也是因“时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刺史)郗俭”。
幽、豫、益三州当时的局势极为混乱,东汉中央难以控制,故才选疏宗、重臣以本秩居州为牧,其他诸州(形势较为安定者)一般仍设刺史,因此出现了州牧、刺史同时并存的情况。
而且如今州牧虽有军权,却有许多限制。
如刘焉为监军使者。监军使者《后汉书·百官志》对其职掌没有介绍,应略似于西汉监领北军的监北军使者。
刘焉拥有监军使者的军号主要是代表朝廷授予其以节制州内军队的全权。或受特诏以节制州内诸将,如幽州牧刘虞任务之一便是前来节制骑都尉公孙瓒。
刘虞拜为幽州牧时若无汉廷所授予其节制州内武将权力的特别诏令,那他是万万指挥不动幽州地方军队的,所以现在州牧这个职位多还是象征意味,要有军权还要朝廷特许。
也正应如此,公孙瓒对于这个突然而来的‘顶头上司’颇为不满,更何况刘虞此次出任幽州牧是以本秩居职。
刘虞本为宗正,宗正秩为二千石,有丞。
公孙瓒本就是秩比二千石的实权军职,被这个二千石的虚职压一头自是不爽。
不仅如此,二人行政理念也有很大不同。
公孙瓒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主义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至于刘虞,则是个施行仁政的老好人。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
刘虞的祖父刘嘉曾任光禄勋,父亲刘舒曾任丹阳太守,刘虞通晓《五经》,因政治黑暗,又与天子关系远,最初只在县中担任户曹吏,因能履行职务而获升为郡吏。后以孝廉身份成为郎,累迁为幽州刺史。刘虞任幽州刺史期间,在鲜卑、乌桓、夫余、濊貊等外族间有崇高威望,随时朝贡,不敢侵扰,百姓传唱歌谣赞颂刘虞的功德。后因公事被免官。刘虞又改任甘陵相,深得东方夷狄民心,后因病归家。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黄巾军攻破冀州诸郡。此后,朝廷再次任命刘虞为甘陵国相,前去安抚灾荒后的百姓,以俭朴为下属榜样,甘陵国大治。朝廷徵刘虞入朝担任尚书令、光禄勋,又以刘虞公族有礼,升他为宗正。
此人曾任幽州刺史,并且与乌桓等部关系相当可以。此次出任幽州牧多半是会招降乌桓以削弱张纯实力。
这也是朝廷派刘虞来的原因,公孙瓒虽也取得不小进展,但幽州毕竟太大,要将叛军彻底消灭费时费力。
若能兵不血刃拿下,灵帝自然是愿意的。
所以等这刘虞走马上任,必是少不了让公孙瓒偃旗息鼓与乌桓谈判。
这与公孙瓒理念大相径庭,但公孙瓒又没办法,人家刘虞是宗室,又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他公孙瓒虽有兵甲在手,但也不过是个边郡豪族出生,比不上士族,更比不上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