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汜与赵云自不其山大营离开后,便直往长广县城而去。
他们此去,自是去寻精通造船之人以解决如何出海之事。
如今,汉廷虽未设置专门从事船舶制造的部门,但造船活动已是相当普遍,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水路交通枢纽地区,如扬州、荆州等地,造船活动较为频繁。
这些地区的造船活动可能由地方政府或私人企业进行,但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造船活动。
此外,从更广泛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东汉末年之前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历史。
例如,独木舟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而随着技术的发展,造船工艺逐渐复杂,从使用原始的皮条绳索绑扎到采用先进的钉接榫合技术,这些无不标志这古代中国造船技艺的成熟。
《易经》便有“刳木为舟”的说法。“刳”是剖开、挖空的意思,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舟”就是挖空木头制成的独木舟。
独木舟和竹排、木排大概是古人看到落叶或树干在水上漂流,从中受到启发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征服江海的最初冲动和尝试。
《左传》提到公元前525年,吴国对楚国作战的水军有称为“余皇”的大船,这种船类似于近代海军的旗舰。
秦汉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汉初,经过一番休养生息,终于扭转了秦末民生凋敝的局面。重获统一的中国,内政稳定,经济繁荣,汉武帝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还加大了对边境的管理和探索。
经过一番努力,北方有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南方则有到达印度半岛的海上丝绸之路。
打通海上交通要道,得仰赖一支强大的水军,大汉水军,由此而发。
西汉时期的船只,船上建有小房,而船舶越大,建起的房屋则越高越华丽。楼船建造精致,比以往气派许多,成为了水师的主力战舰。
《史记》中便有关于汉代楼船的记载:“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楼船设有甲板,甲板之下为船舱,之上则为建筑。船舱,主要是棹卒划桨的地方,由于空间较为密闭,可保证他们免受敌人攻击,从而保持船舶的正常航行。
而甲板之上的战卒则手持兵器进行战斗,舷边常设有半身高的防护墙,称为女墙,用以防御敌方矢石的攻击。墙内首层建筑为“庐”,“庐”上为“飞庐”,“飞庐”之上有“爵室”,长矛手、弓弩手、战争指挥分层驻点,形成战斗力强大的海上军队
汉武帝建起的水军,每次出征动辄数万人,还曾多至20万人,派出战船2000余艘。依靠这支强大的水军,汉武帝开拓并打通了中国东部沿海从南至北的航路,为远洋航行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