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文帝即位之后,山阳公把两个女儿献给文帝做妃嫔,她们和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都深受文帝宠幸,甄后更加失意,为此不免有怨言。文帝听到后大怒,黄初二年,派使者到邺县逼她自杀;死后葬在邺县。
从中能够看到几个隐藏的信息:
第一,甄氏和曹丕是两地分居状态,甚至连赐死都是让使者去做的
第二,曹丕有非常非常多的妃嫔,而有些妃嫔是和前朝有裙带关系的
第三,曹丕大怒是听到了甄氏的怨言,这个怨言具体是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但根据前后文来看,应该是被文帝认为是嫉妒之语
第四,这个嫉妒的怨言从甄氏嘴里说出来和曹丕听到的是不是一个意思,已经不可能考证出来了,曹丕身边人有没有添油加醋也未可知
很可惜,史料的严重缺失,加上后世人们对于甄氏情感故事的附会之说,甄氏被赐死的原因就众说纷纭了,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来看,甄氏并未有大错,后世所说的曹植爱慕甄氏,更是严重缺乏真实性。
而曾经连被休弃的妇人都给予同情的曹丕,却狠心赐死自己的妻子。
只能说,极致的权力会“异化”作为人的情感。
作为一个旧友,曹丕同情被离婚的夫人的遭遇;作为一位皇帝,曹丕要不顾一切维持皇权稳固。
这里面很难明说对错。
黄初三年,坐上皇帝位置不过三年的曹丕,拟定了关于死后丧事的遗诏——《终制》。
这倒并不是说曹丕预见到自己的寿命长短,而是一种提前准备,还有很多皇帝一即位就开始修皇陵。
这篇《终制》规定了皇帝死后丧葬规模,其中表现出来的“节葬”的观念,非常具有积极意义(非常值得提一提,甚至可以夸一夸)。
但不得不说,曹丕年轻时虽然为了得到帝位煞费苦心,但同时他活得挺通透,甚至作为一个在位的皇帝,竟然说出了“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的话,很是让人震惊,当初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可不敢流露出一丝一毫这种态度啊。
以下节选一些《终制》的内容:
昔尧葬穀林,通树之;禹葬会稽,农不易亩。故葬于山林,则合乎山林;封树之制,非上古也,吾无取焉。(这段话是引用古代贤王的丧葬规制作为论据,来说明节葬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有。尧下葬之后,入葬之后填平墓穴,连同周围地域一并栽上树木;禹埋葬在会稽,农民不受影响,不用迁移到其他地方耕种。所以,封土建台这种制度不是上古时候有的,我不会采取)
寿陵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造园邑、通神道。(我的墓穴要利用山体,不做封土,不在土堆上种树,不建造寝殿、园林、不做大路)
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葬,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看见)
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欲存亡之不黩也。(这段话作为一个帝王说出来,不得不说非常具有进步性。这段话意思是:枯骨没有痛痒的知觉,而墓穴不是魂灵的住宅。礼仪上规定不到墓前祭拜,就是不想生者去打扰死者)
为棺椁足以朽骨,衣衾足以朽肉而已。(棺椁的厚度只要能保持到骨头腐朽,穿衣盖被时件数只要能保持到肌肉腐朽也就够了)
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欲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陵寝的选地要无人耕种的荒山,在改朝换代之后让人们不知道陵寝在何处)
……
无藏金银铜铁,一以瓦器:合古涂车、刍灵之义。(不要金银铜铁陪葬,就用陶器殉葬,以符合古代只用泥车、草人草马之类简朴物品殉葬的风俗)
饭含无以珠玉,无施珠襦玉匣:诸愚俗所为也。(遗体口中含的东西不要用珍珠玉器,也不要给遗体穿上金缕玉衣:这些都是无知的俗人才干的事。)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从古到今,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发掘的陵墓啊。)
……
曹丕从五岁开始学骑射,十多岁从战场死里逃生,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多次,经历天灾大疫,确实也看到了太多生灵涂炭,而他没有因为自己特权的地位去追求死后的厚葬,一来是因为乱世中国力衰微,皇帝要做节俭的表率;二来可能确实知道无需追求死后的虚荣;三来就是防止盗墓贼惦记。
让时间跳回二十多年前,现在能看到曹丕创作的最早的文学作品——《蔡伯喈女赋》,可惜这篇赋只有序,正文已经佚失了。
蔡伯喈就是蔡邕,伯喈是他的字,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他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精通音律。蔡文姬在兴平元年为胡骑所掠,在胡生活了十二年。曹操与蔡邕关系非常好,在平定北方之后,念及情谊,在建安七年,用金璧赎回了蔡文姬,再嫁给了同郡的董祀。
这篇赋只剩下序,摘录如下:
家公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乃命使者周近持玄璧于匈奴,赎其女还,以妻屯田都尉使者。
曹丕写这篇赋的时候大概十五六岁,是他最早的文学作品。那时的曹丕应该刚刚开始立志成为储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