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几句——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只有寥寥几句,就勾勒出铜雀台巍峨的样貌,用词也并不艰深难懂,再次让我们感叹一下,对天才来说,写作这件事真是小意思。
可有件事对于曹植来说却是难上加难,那就是当好藩王。
曹植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曹魏本身气数就短,基本上最重要的时期曹植都经历了。
先是曹操在世时,曹植经历了所谓的“立嗣”之争,主要还是曹植个人的性格,颇有些“天然去雕饰”的意味,在政治表现上输给了亲哥哥,不过综合史料来看,他对自己的哥哥感情很深,他真的很热爱他的宗亲家族。
曹丕接受禅让登基之后,监察藩王的法令愈发严格,曹植获罪后又被赦免,这段时间他从小心谨慎到剖白忠心,给曹丕的上书中,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多多出力,可惜曹丕在位时间不长,还没有来得及培养出君臣间的信任,曹丕就先驾崩了。
于是曹植迎来的第三代皇帝,也是他的侄子,魏明帝曹叡。
曹植屡次上书表明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想法,可惜并未被真的得到重用。
曹植在四十岁上书皇帝《求通亲亲表》,可曹植在四十一就薨逝了,而这篇陈情之表,也成为了曹植永远未能达成的政治心愿。
《求通亲亲表》写作的主旨是,曹植觉得对待藩王过于“法禁峻密”,不让藩王多为国建功立业,这很危险。
先解释下题目中“亲亲”的含义,这是儒家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即亲疏有别,放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曹植和你曹叡是同姓亲族,在朝堂正值用人之际,应该先启用我”。
当然除了用儒学理论作为说服理由,曹植对自己的才能也非常有自信,他说:“就是作为异姓臣子来说,我的才能也是能够做肱股之臣的”。
可惜上表之后的第二年,曹植就去世了,假如曹植能够长寿说不定能“熬”到皇帝回心转意。
而曹魏更是在二代短命的帝王之后,迅速滑落,很快就“禅让”给司马氏,走完了短短的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