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尔可嘉处,胡为无赏心。
我由不忍别,物亦有缘侵。
自匪常行迈,谁能知此音。
设想下此时诗人踏上离乡的路程,从诗歌的题目来看,大概率是走的水路,能够欣赏水路两边的风景。而离开的情绪与未来可能的希冀混合,让诗人此时心情矛盾又复杂,一方面不可避免有离愁别绪,一方面又知道年华不可虚度,要加紧行路,却又不免担心自己这匹千里马能不能遇到那位伯乐。
这首诗从方方面面都体现出张九龄早期诗作的特点,但与后期的作品有一种共性,字里行间有着细腻的情绪,这种情绪贯穿了他一生的诗作。
历经几十年浮浮沉沉,张九龄离开了年少时就到达的长安。
在荆州,张九龄写了很多作品,仿佛把做宰相时未能完成的诗歌KPI,一口气全都补上了。
包括《感遇十二首》等作品。
很快由于身体健康恶化,张九龄请辞荆州长史回到了家乡,此时他的心情显得更为闲适和淡然了。
这首诗是张九龄生前最后时期的作品,全诗如下——
题画山水障
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
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
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
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
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
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
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
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
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
从标题和前面两句来看,诗人是重新拾起了作画的爱好,以前可能因为政务繁忙,人情复杂,一直没时间,现在尘事已经落定,终于可以继续拿起画笔,延续自己的爱好了。
画好的山水画作放置在北堂中,却让人仿佛身在南山脚下,欣赏着这幅画作,诗人感觉此情幽微可达天地之间。
对着画作静静欣赏,其中趣味无穷,让诗人的思绪悠远不尽。
对着一幅画能够想很远,想很久,可见诗人此时心情平静,很明显此时诗人已经放下了很多,还是那句话,读书多了,自己就哄好自己了,能够荣誉满身,死前看到的依然是太平治世,没什么再强求的了。
唯一的不足(我个人观点),作为宰相,他的作品中很少出现普通百姓的身影,这和张九龄自身的出身有关,他的目光很难降低到平民阶层。